離開之後

(photographer:カミナリ)
在這個不止經濟起飛、肉身攜帶靈魂跟著起飛穿越他域的年代,旅行,不再僅止於觀光遊覽之行為。

旅行,一如許多作家、玩家、專家宣稱的,已因普及化而內斂成一種人生態度。

再縱觀好多旅遊部落客身體力行的,旅行的模式早已從我們父輩時代的隨團趕鴨子行程,轉變成背包上路的瀟灑自助遊。加上網絡資訊的四通八達,以自己的力量去拜訪一座從未踏足的城市,不再是一件登天難事。

只消右手滑鼠點一點,十指鍵盤彈一彈,就能在眼前的小小窗戶前看見全世界;搭配隨之興起的廉價航空熱潮,從剛出社會的窮酸菜鳥到有點網絡知識的時髦歐巴桑,甚至仍未學會掙錢的學生族,都能效仿旅遊家的姿態,在平實儉樸的包裝下扮演起流浪者的角色,拖個行李箱往敞開的世界大門走去。



我常說我們生於一個旅行新主義的時代,出走成了播撒青春種籽的勞作,讓年輕的足跡遍佈在那些口耳相傳、目不暇接的地圖上,標記下既屬於個人的定點征途,又像是集體的泛濫蒐集品。

甚至,因社交網絡而醞釀出一股新形態的「集點競賽」。

那些紛至沓來的轟隆腳步聲中,究竟有多少人的遠行,是針對一個地域形式的人文理解為出發點?而又有多少人的眼光,是呼應大眾媒體日日轟炸之下的盲從行為?

但我也總是如此自我答辯:總是必須先從認識最表層的城市印象開始,才能接著深入該文化堡壘的城郭境內,而飲食與建築便是開啟通往這扇門扉的主要鑰匙之一。

葉怡蘭說:「旅行,不只是為了出發,還是,為了回家。」



我們大多數人都寄居在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小鎮、鄉野、村寨,從雙眼望出去的常常是前方那些遙不可及的美好國度城邦,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應付得了自己的奢侈夢想,踩踏出去,朝著那夢寐以求的他鄉前進。

轉了幾圈,體驗了幾回,到了歸期,於是不得不把眼界放在來時路的方向,而很多時候,我們在離開時才更加了解自己和故里的臍帶關係,在回家路上才更加看清原鄉無法替代的情結。



我想,這或許便是旅行給我們的雙重意義:外出時的大開眼界,和回溯時的自我正視。

離開之後,總要歸返;失去以後,方知珍貴。

下一次旅行,記得多留意在回程時,自己內心的窸窣囈語。



延伸閱讀:回家路上

Comments

  1. 葉怡蘭說:「旅行,不只是為了出發,還是,為了回家。」

    好喜歡這句話,旅行完,就是回家....也許會感覺家是多么美好吧.

    ReplyDelete
    Replies
    1. 回過頭來總會發現原鄉的無可取代。

      Delete

Post a Comment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