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計——《控制》(Gone Girl)讀後觀後


(警告:內含劇透,請慎入。)

讀了原著小說再看翻拍電影,這是我較喜歡的順序。

讀小說時先不給我任何畫面,憑作者的文字描述讓自己在腦海中自行形塑出角色外貌、背景環境等的畫面,當踏進電影院時,再去驗收自己的想象編織與作者(通常也是電影編劇)將想法具體化之間的出入。

這是我常常與自己玩的一個趣味小遊戲。

《控制》(Gone Girl)就是我其中一個小說而後電影(再小說)的作品——因為小說只讀了一半就跑去看電影了!

在初次接觸的文字中已經約略窺看了女主角愛咪的一個大致輪廓,知道她是個不簡單的角色,但是當我在大熒幕前看到美麗的蘿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那冷峻的目光時,還是被深深震懾住,讓我不禁想起小說作者吉莉安弗琳(Gillian Flynn)在第一頁引用劇作家東尼庫許納《幻影》的一段話做為引言:

愛情涵蓋世間無限的變形;謊言、憎恨,甚至謀殺,全都糾結於愛情之中;愛情終究是一朵略帶血腥味的豔麗玫瑰,綻放出與愛意全然不同的神采。



先不討論由班埃弗列克(Ben Affleck)飾演的尼克到底有多混球,以致愛咪必須傾心算計出一連串喪心病狂、自導自演的瘋狂陷阱,這其中的懸疑氛圍著實加深了戲劇張力,也大大滿足了讀者/觀眾對於一部看似普通的失蹤故事的扭轉期望(Plot twist)。

「事情絕對沒這麼簡單!」——這是熱衷陰謀論的人們最希望聽到的。

事實上,這是一部用「懸疑」來包裝的兩性婚姻故事。撇除作者讓人拍案叫絕的說故事手法和縝密的劇情鋪張,核心始終是要你去面對愛•情•最•血•淋•淋•的•現•實。

一邊閱讀我一邊咒罵尼克漠視妻子的感受、自我中心、媽寶、對婚姻不忠、頹廢,我站在愛咪的角度為她憤憤不平,直到她失蹤,尼克遭受千夫所指,我竟跟著一起大快人心,享受看他被逼到墻角的窘態(OS:活該你這個大爛人)。

當我開始意識到「神奇的愛咪」(Amazing Amy)果真神奇之時,我彷彿遭到一個巴掌打在臉上的措手不及,就像是你全力支持的偶像突然承認他/她磕藥多年,且歌曲全都不是他/她所宣稱自己創作的那般。那樣的背叛最讓我驚震的,不是愛咪原來不可貌相,也不是她心狠手辣而冷靜,而是她竟可以為了一舉報復枕邊人種種歲月積累下來的罪,用自己的手將自己徹頭徹尾地改變。

就像演員進入角色需要傾注全身去揣摩,她用了好幾年來鋪陳一切,直到最後「砰」的一觸大爆發。

而這一切,並非是為了什麽弒父之仇,或是更罪大惡極的恨意,這一切的起始都是源自愛情。

(好吧,當愛情變形成與你最初期望的相去甚遠之時,它確實罪大惡極。對方罪大惡極,但絕對不會是你。)



當你聞到愛情變質時,你先試圖從自己這邊彌補修復,但一個巴掌拍不響,若情況繼續惡化,要嘛你跟著一起腐爛發臭,要嘛你快刀斬亂麻,帶著受傷的身心抽離,總之你就是會想要做些什麽來平衡自己。

正面一點的人,會用自我療愈去疏解心頭的鬱悶;理性不夠的人,很可能就會成為社會版面上的那些恐怖情人。

劇情急轉直下,我開始站在尼克的角度去思考:那個你最親密、曾經掏心掏肺(或許也不盡然)、只要失意就會想要找的避風港,竟然會是暗藏最多致命危機的隱藏式陷阱。你震驚、心碎,但最不敢置信的還是你從愛她變成對她不寒而慄。你以為你最了解的人,其實都只停留在「你以為」的夢幻泡泡糖裡——而這「你以為」,或許還是她允許賞賜給你的。

我同情尼克,知道他永遠無法隻身打贏這一場一輩子的戰役,除了妥協與全力配合,他已經輸掉了所有的籌碼。

未婚者,可以在交戰時使盡全力迎戰,從屢敗屢戰的煙硝中找到可能的希望曙光;已婚者,若不怕犧牲大局也可效尤,但現實裡更多的善男信女是舉著「以和為貴」的牌坊走在這個或許坑坑疤疤的道路上,再一邊悄聲尋找讓下一局翻盤的籌碼在哪裡。

電影最後愛咪的那一個眼神,彷彿在透露著愛情既夢幻卻也同時尖銳。

不是沒有愛,只是愛隨著時間、金錢、掌權者,還有對自我奉獻的定義的落差,擠壓得變了形。


~打開電影書衣,原來內有乾坤,一角寫著「去死吧,我愛你!」的矛盾糾葛。~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