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吳哥紀行結語:浮光掠影


因著現代科技和時間機會的多樣態,很多人對「等我老了,我要……」的想法不再輕易認同,而是相反地覺得「凡事趁早,避免遺憾」。

例如旅行。



年輕一點時來吳哥的話,我想我可能會在青春莽動的心裡頻頻打呵欠,對時光留給世人的歷史痕跡僅只停留在好奇幻想的短暫震撼中,那些支撐著古文明繁麗蔓生的磐石表面雕刻的細節紋路,或許會被急著走過的我忽視。

於是我相信緣份。我願意相信,到了一定的時機,跨入不同的人生階段,一個人將有足夠的心力(或許還有勇氣和沉著的底氣),去學懂看懂世界呈現於今的輪廓。



這趟吳哥文化之旅只有短短的四天三夜,當我說我預計寫下至少七篇文字,人們驚詫地問我有那麼多可寫麼?是要一座寺廟寫一篇嗎?若是如此,在我們密集的兩日走馬看花裡,我是寫不出來的,吳哥的壯麗恢弘以及牽扯的歷史洪流並非我每一站停靠個半小時就能有所領會的。

不,我說,我的文字只是點到為止,為其中幾所參拜過的寺院留下一些所觀所想。寫得不好,流於俗套,也只好留待時間等我慢慢追上。



蔣勳老師到訪吳哥14次,才寫就了《吳哥之美》一書,扉頁中對建築美學的詳盡講解大大幫助了我瀏覽吳哥,他像是一個博學的嚮導,替我解釋這一條門楣和那一根石柱暗藏的印度教典故;他更像是一名歷史學家,從公元13世紀中國元代特使周達觀編撰的地方誌《真臘風土記》,追溯昌盛500年的吳哥王朝在宗教文化上的演變歷程。

蔣勳老師說:「帶一本書去吳哥吧!」我帶著這本書上路,在飛機上閱讀,在每晚回到民宿房間裡時閱讀,在麵包車上為同行的表弟妹們朗讀,也記得在巴揚寺(Bayon)無數微笑的佛頭前唸誦了其中一段文字。



歸來後我坐在案前書寫,從網絡上叫出了好幾個視窗的吳哥資訊,手邊擺放的仍是蔣勳老師的這本書,像是一枚讓人篤定的御守,陪我完成了從心眼走到紙上的二度遊歷。

必須坦誠,縱使努力翻讀了許多相關文字,我對吳哥的認識還是非常粗淺,就像在廢墟裡尋找一尊飛天女神的浮雕,只看到她劫難後倖存的笑靨,卻聽不見從千迴百轉的傾塌迴廊間傳來的嗚咽,笑著流淚的悲憫又豈是過客如我體會得到的?



所以我只能輕描淡寫,寫一片汪洋裡的一滴淚,寫一篇文明中的浮光掠影,寫糾結的大樹,寫柔軟的微笑,藉此提醒自己,微不足道而道之,是不為遺忘此前今後,路途上的種種缺憾與完滿。



——寫於5月尾

前/ 與歲月共生的塔普倫寺——吳哥城巡禮(其二)
次/ 暹粒吳哥紀行之漏網鏡頭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