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惹塵埃

看到網路新聞說,現代許多人都不由自主地被數字綁架。就算不是網紅,一般素人百姓PO個旅遊或美食照片,也會奢想獲得更多人的垂青,底下的按讚數以及後來更加巨細靡遺的曝光量和閱覽次數等後台數據,教人不兩相比較一下這一篇和上一篇、自己和他人貼文的吸睛程度都不行。
我想起一句俗語:與其上山避世禪修,不如轉身回到江湖,因為紅塵就是最大的修煉場。攀比心態或許早已長在這個年代每一個人的眼睛裡,說一點都不在意未必誠實,我們要學的反而是如何看清糾結點背後的動機與因由。
比如,看到別人差強人意的文字描述和俗艷浮誇的擺拍照片獲得了好多關注,具體的讚美和佩服語氣堆疊在留言區,宛如一波波此起彼落的鼓掌聲。你的鄙夷與嫉恨油然而生,甚至開始唾棄這個世界愈發庸俗的眼光。
可轉念一想,面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遙遠他方與你無關緊要的個人作為,何以你要動用到身上的一絲情緒,耗費一毫腦細胞去怨懟、鬱怒、傷感一個壓根不會接收到你任何反應的他者?

而最枉費的,是我們原來珍而重之保存的良善,往往都被這些所謂的內耗給不知不覺消磨掉;等到想要把善意彰顯給在乎的人時,或許才發現我們的溫柔體貼早已所剩無幾,匱乏空洞。
於是這些年我漸漸學會了,當排山倒海的資訊日復一日沖刷到家門口時,我視它們如恆河沙數的雜念來了即去,不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才能全身而退。我想像自己的七情六慾都有一個扣打上限,就算是憤怒也只想留給值得我大動肝火的事件,把淚水滴在長在我哭點的軟肋上。
聽起來好像很功利,連喜怒悲歡也要錙銖必較,可這不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時代的生存之道麼?記得黃于洋在《之間》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能給的最好的禮物,就是他的時間與專注。」
當我們可能連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完全獨佔而必須被瓜分出去的時候,像禪坐一樣的過目即忘,視若無睹,船過水無痕才能心如明鏡台,莫使惹塵埃。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