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記憶的餽贈


和朋友聊起關於喫茶店的喜好,友人歪著頭說:「我記得XX喜歡美式,對吧?」XX是共同朋友,偶爾在彼此的閒談中也會順口提到。

我分明記得前不久友人也說過相同的話,而當時我糾正過對方:「XX從不喝美式,他喜歡的是拿鐵,因為他算是嗜甜的人。」沒想到隔了一兩個月吧,在咖啡廳看到咖啡師在咖啡機前沖泡咖啡,友人又這麼說了一回。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家人身上。和老爸出門吃飯,聊起彼此的近況,他像是想起什麼似的問道:「怎麼最近都沒在報章上看到你的旅遊稿了?」我只好按捺著性子表示,新冠疫情後不久就已經結束連載,距今也快要三年了,重點是同樣的問題我也回答過好幾次了。老爸每次聽到我的解釋後總是摸摸頭,含糊地咕噥:「哦哦……停了嗎……」

而最近比較讓我驚訝的,是在某次家庭小聚時剛好開啟了旅遊的話題,堂妹分享了他們一家的尼泊爾背包旅遊經驗,我順勢回憶起我的北印度金三角之行,關於公共衛生與印度料理的故事。「所以你有去那個西邊的沙漠嗎?」堂妹一本正經地追問。
誒?關於印度旅遊的事,我們不是討論過好幾次了嗎?——是我當下內心的OS,我記得我還把我寫的齋沙默爾(Jaisalmer)部落文章發過給她。

後來轉念一想,其實我自己也常常忘了身邊人分享過的事物,無論生活、旅遊、嗜好還是各種經驗談,交流的內容往往像一陣輕風拂過臉頰,尤其在這個資訊數據不請自來地湧入我們眼瞼的時代,有時我甚至懷疑是我的腦容量(或是短期記憶之類的)因不敷使用而自行清刪部分記憶,或是我為了記住更在意的小說題材和寫作靈感,而把他者無關痛癢的話題淡化處理的內建機制。

我想,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無可厚非,我們都活在一個太擾攘的無名世界,周圍模糊的臉面往復來去,想要記掛的人事太多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因而總是靠反復詢問和確認來定錨彼此在生命中的位置。有些表情逐漸明朗清晰,有些對白猶如畫外音遠去,最後留下來的,都是時間和記憶的餽贈。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