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鳥飛絕,參拜京都稻荷大社

by カミナリ 
告別奈良,便前往此趟行程中的第二座城市,也是我最期待的京都。

只要提到關西之旅,無一旅遊書或旅遊節目不提到這座將悠久歷史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古都。


關於京都:

自桓武天皇在公元794年遷都「平安京」(京都舊稱)後,到1868年東京奠都之前,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

除了是經濟與政治的樞紐,也是文化的重鎮,尤其在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為京都進行了龐大的町城保護與寺院修復工程,至今仍得以在城內看到許多當代的歷史痕跡。

而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京都有幸避免了遭受美軍戰火的殲滅,成了日本少數擁有豐富戰前建築物的城市之一。

藝伎文化、各類祭典等傳統民俗成了京都當地獨有的文化風景,加上眾多完整度極高的千年古剎佇立於此,京都遂在1994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加上這裡濃厚的文藝氣息和豐美的自然景觀,和東京先進的大都會有很大的差別, 也讓它成為春季賞櫻和秋季賞楓旺季時的熱門景點。

從奈良到京都搭乘鐵路也只需一小時左右的車程,我們走出這座被稱為「京都的玄關」的京都車站,正式踏入了京都篇。




說到京都,我腦海中立即浮現許多我在書本裡讀到看到認識到的地方,比如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清水寺、花見小路等,而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位於鴨川東南部的「伏見稻荷大社」。




位於稻荷山的伏見稻荷大社是遍佈日本全國各地四萬多所稻荷神社的總本山(總社),其中最為赫赫有名的是其壯觀的「千本鳥居」。




鳥居,是為神社的象徵,亦是代表通往神域的入口,作為區隔人間界和神界之間的結界。


稻荷神社祭祀的是掌管商業和農業的諸位稻荷神,自江戶時代起,當地就有一個習俗,奉納捐款的人會在神社境內豎起一座鳥居,以表達對神明的敬意。累積多年爾後形成了以紅色鳥居層層疊疊築建起來的獨特鳥居甬道。


小時候接觸日本文化,從動漫中認識到鳥居=神社的象徵,自此就對這個高聳而紅彤彤的鳥居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情結,彷彿是將我對東瀛傳統文化的嚮往濃縮成一個符號,而神社鳥居絕對是日本的代表性形象之一。

(相對東京鐵塔之於東京,鳥居或許就是京都,兩者都亮紅如火。)


因此在中學時期當我從書裡看到千本鳥居的照片時,我就知道遲早我是必須造訪此地的。


而在元旦前兩天,我終於踏足京都,來到這裡,拜見了我朝思暮想多年的這個神域。




在稻荷大社,四處都可見到狐狸石像,甚至連這裡許願的繪馬和商店街販售的福袋都是狐狸造型,因為狐狸正是稻荷神的使者。這讓我想起讀過的漫畫《地獄先生》,和神眉亦敵亦友的玉藻就是妖狐的化身;還有《幽遊白書》裡我最喜歡的角色藏馬,也是妖力強大的妖狐轉世。



我們穿過一個接一個鳥居緊鄰並排而成的拱道,一邊攀爬稻荷山,一邊路經更多大大小小的鳥居和無數的神龕,「舉目皆神明」的意象我於此真切體會。



被青山綠水環伺之際,耳邊只有深山老林發出的幽寂嘆息,樹葉、鳥鳴、足音迴盪其間⋯⋯宛如宮崎駿畫筆下的神秘氛圍,讓我倏忽也從急躁的攀登中感會到一絲靜謐的神往。


寒冬登山不揮汗卻氣喘如牛,經過了不知第幾座鳥居後,我們來到一地圖前,查看後發現爬了老半天,我們才來到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據說要登頂需時大約二到三個小時。


有鑑於體力透支加上天色漸暗,我們便在一山腰處準備迴轉,打道回府,沿途的人潮也逐漸稀少。


忽一個沙沙巨響,山林裡的鳥群齊齊振翅起飛,離開它們停棲的樹梢,朝著日暮晚霞中翱翔,在我眼前如實展開一首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詩作。


我震懾於那一瞬的轟然,也突然領略到一點:所謂「千本鳥居」,難道不就是此情此景的刻畫?

千鳥居處之地,飛離枝頭尋覓,暮靄餘暉向西,知倦知歸靜憩。


等到我們終於回到山腳下的本殿時,天色早已全黑,冬夜繼續吹著無情的冷風,而疲憊的人們也各自歸巢,向著燈火瑩然的家園奔去。


帶著未能攻頂的小小遺憾離開稻荷大社,你只說了一句:「留些遺憾才有再訪一遍的理由。」讓我豁然開朗,頻頻點頭。

我揮別漆黑中依然紅豔的鳥居,在心中發願我會再訪此地。


追伸影片:




追伸(二):其他日本紀行系列:


>東京紀行・夏


>関西紀行


>東京紀行・春


>北海道紀行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