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

從來不敢說自己在外面游蕩了太久,因為戀家的我總是不斷地聽見自己內心對那片鄉土的呼喚。

小鄉鎮長大的我,第一次看見高樓大廈是從那一方彩色的電視,聳入雲霄的鋼骨水泥底下,人們如螻蟻般穿梭,小小的我瞪著小小的眼睛,無法理解外面世界的恢宏。

然後隨著年歲漸長,逐漸從書扉中讀到了更多更遼闊的畫面,高中時期終於在師長們的耳提面命下明白過來,自己終究是要離開這個滋養我的母土。


跨出了高校大門口,一群懷抱著興奮夢想同時忐忑心慌的少年人,各自飛往不同的他方,帶著一身濃厚的鄉土味,初次接觸到了外面的繽紛和雜沓、喧嚷和鬧囂、馥郁和紛呈。

幾經四季流轉,我們都在自己也沒預料到的時過境遷中,融入了大廈底下的生活,跟著一起在擁擠得水洩不通的縫隙中前進後退。


我們被華美的奢侈和物質包圍,一邊快速適應這樣的舞步,再一邊和身邊的人們談笑風生,彷彿自己從來都是這個繁華都會長大的孩子,沒有過怪異的鄉音,沒有過俗氣的乳名。

這樣子風光靚麗地過了好些年,每每節慶時期回鄉都會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優越感,向家鄉的孩童述說遠方的大城市,換來他們的連連驚歎,宛如嗷嗷待哺的雛鳥們引頸翹盼更多精彩的故事。


唾手可得的方便在城市中司空見慣,或許我們早已被這樣的生活方式嬌寵慣了,當回到鄉野時,發現必須走上半小時才能到隔壁村鎮買東西,於是對這樣的景況有些不耐煩。

接著發現年邁的長輩對很多生活常識和自己的理念也有些出入,對各種價值觀念也因自己在外浸染多年而變得更全面透徹,不再像當初那麼輕易就接受了父母置入的傳統教誨。

我們因為視野開闊了而頤指氣使,咄咄逼人地企圖教導他人外面的世界都在如何過日子,然後把從外邊學會的一套都用在我們出生長大的原鄉。


我們因為加倍疼愛,於是用更加嚴厲的方式對待,殊不知這麼做反而會抹掉更多珍貴的本質。

從小鄉村出發到大都會去的人們,我想都和我一樣,曾有過如此這般的心聲和經歷。

而忽然就在某次的往返之間,看著車窗外的青蔥或是機艙外的白茫,被流逝身後的昏黃街燈打中心中某個不經意的點,才意識到改變最多的其實不是這個時代,不是這個城市,不是那個原鄉,而是流動穿梭的我們。


城市鄉土面貌的改變永遠不及我們內心的變化,明白了這一點的我們,在下一次的回家路上,於是學會了欣賞那些失而復得的美景,懂得用更寬大的包容和熟稔去擁抱這些差異的存在。

藉由每一次的歸返,我都提醒自己回歸那個最初的自己,然後在下一次的啟程之際,明白正在遠離身後的,那個被稱為「家」的地方,無論多麼落後多麼荒蕪多麼遙遠,都是多麼地無可取代。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