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下集)電影觀後

I solemnly swear that I am up to no good.

三個小童星一起拍戲長大,電影《哈利波特》正式劃下句點,結束了一個超過十年的傳奇魔法之旅。

四年前,當小說完結篇出版,我讀到了最後一頁,完成了屬於書迷的魔法旅程,當時心中感觸甚深,雖然結局完美收場,但是我卻宛若失去了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像是小時候一起玩、卻因為搬家而失去聯絡的青梅竹馬一般。

但是我告訴自己,結束了書扉上的冒險,還有超精彩的映畫可以期待,加上還能在電影上映之前溫故知新,在自己的腦海裡預演一遍遍電影可能的畫面,如何將古靈閣乘龍破牆的大場面呈現出來;如何營造霍格華茲大戰的混亂和磅礡;如何詮釋石內卜過往的悲情記憶;如何表現出哈利必須獨自迎向死亡的孤獨絕境……


去年看完了《死神的聖物》上集後,我就知道下集將會是哈利電影的終點站,對此,我矛盾地既期待7月份快點來臨,卻又恐懼看完電影之後無可避免的失落,我想這是所有讓哈利陪伴著走過十年的人都有的共同情懷吧!

坐在漆黑的影院內,我看的似乎不再是故事劇情的進展,畢竟早已對原著小說倒背如流,而是抱著緬懷追思的心情看著一幕幕我所熟悉的場景──霍格華茲、活米村、古靈閣、禁忌森林──隨著劇情進入最終章而崩塌摧毀,一片片剝落。

像是深藏在我記憶中,對哈利的點滴回憶逐漸被時光侵蝕,一片片地剝落殆盡。


對於故事中的轉折和謎底揭曉,因為之前早在書本中震驚過一遍(想當年閱讀第七本對很多意想不到的伏筆恍然大悟時,那樣的震撼是只有讀者才能夠體會的,也是閱讀給人的最大樂趣之一),來到電影就覺得理所當然,反而是描述哈利孤身一人走入禁忌森林的那一幕讓我印象深刻。

當哈利終於明白自己必須親自面對死亡,他問身邊幽然出現的已故雙親:「這些年來你們都去了哪裡?」哈利的母親溫柔地回答:「我們不曾離開過(We have never left)。」

羅琳在這一本童書系列大量描寫死亡,她一直都在試圖傳達關於死亡之於每一個人的意義,我們如何包容它、如何與之共舞,而不是懼怕它、逃避它。

電影最後,哈利帶著孩子們踏上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許多熟悉的角色都攜家帶眷,羅琳和導演大衛亞特斯(David Yates)都保留了原著的最後一幕,除了是想向全世界的哈迷透漏一點十九年後的景況,或許也是告訴我們這一個和哈利一起成長的世代,多年後當我們也都攜家帶眷,這個戴著眼鏡的黑髪少年都是我們曾經共同擁有的記憶。

許多人說,這是個無法逆轉的人生電影,童星們都長大了,即使未來再翻拍,也將由新一代的演員們擔綱,他們是否也能像現在一樣,一演就貫穿十年不替換演員呢?演藝圈起伏變動大,加上演員都是青春期的少年,哈利三劍客十年不分離算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作者羅琳說,當年當她寫完第七本的最後一頁,她哭得無法自已,上兩個星期倫敦首映禮,飾演妙麗的艾瑪華森(Emma Watson)也感傷落淚,《哈利波特》終將走入歷史,大家將展開各自的人生。

生命是無法逆轉的魔法,一旦錯過,就將永遠擦身而過。若有幸有緣,請珍惜出現在你生命中的所有人事物,經過時間的淘洗和沉澱,今天你的選擇將會成就未來的每一個你自己。


就像在那個潔白無瑕的王十字車站內,鄧不利多對哈利說:

「你一直都有選擇。這趟列車將開往哪裡?它會繼續開下去。」

最後,非常感謝哈利波特,讓我擁有一個不平凡的十三年!

Mischief managed.


Comments

  1. 我想電影和書本里一句我很喜歡的對白還蠻適合表達我們對這段魔法旅程

    的情感: "Always."

    ReplyDelete
  2. 好喜欢你写的这篇文章!T_T 不知道以

    后还会不会有向Harry Potter一样的

    故事。 好想要Harry Potter 里面的

    校服啦XD

    ReplyDelete
  3. 哈囉哈囉

    我前天去看的

    心情跟你一樣 五味雜陳

    我期待的看著書中的情節搬上銀幕

    又不斷祈禱電影慢點結束

    我最喜歡的地方是 石內卜抱莉莉屍體

    哭那裏

    我自己都快哭了 石內卜的真情真的令

    人動容

    每個哈迷都會不捨 但是我們會永遠記

    的哈利

    就像奈威說的:他永遠在我們心中

    ReplyDelete
  4. 雖然說看到弗雷 路平和東施死了我很難過

    但是我已經做好心理哀傷的準備

    但是 小勒抱莉莉屍體哭 是書中沒有的

    我看到整個崩潰

    對 你說壯士斷腕那裡 也很有感覺 因為書中哈利是要

    悄悄赴死的 他不要朋友知道 但是電影這樣安排 情感

    就更增加了~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