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月

by カミナリ
記得小時候最期待逢年過節,除了有平時吃不到的山珍海味——雖然小時候的我極度挑食——還有就是唯有在節慶期間才會四海聚首的各地親戚。

所謂的山珍海味,其實也不過是幾戶家庭一起烹煮的家庭料理,大家擠在一個屋簷下,大人們扯開嗓門高談闊論,姑姑叔叔的孩子們則在偌大的庭院裡奔跑嬉鬧。夜晚涼風習習,沒有光害的星空伴著椰樹剪影,還有不遠處傳來的陣陣狗吠聲。

這是鄉下獨有的節日氛圍。


長大離家後,無論是春節、清明還是西洋耶誕節,只要一有連假,我和叔伯姑姑的孩子們總會相約歸返家鄉,一起藉節日之名,行吃喝玩樂之實。

雖然未必十足理解每一個中國節慶背後淵遠流傳的歷史典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若說「團聚」是華夏子弟對於諸多節日的最大主題,那麼這些年來我們或多或少也發揚了此一美德。

月到中秋分外明,那一輪高掛在樹梢上的皎潔滿月,更為這個節日平添了不少人生際遇的聚散離合,也讓異鄉遊子特別感會每逢佳節的思鄉之情。


猶記得大學時期,在首都唸書時,我曾經在中秋前夕到商場打工,當個月餅銷售員。每天站在熙來攘往的購物中心中庭特別佈置起來的月餅攤位,對每一位潛在買家兜售被精緻包裝的傳統氛圍,每日站足十二個小時變鐵腿,只為那微薄的零用錢。

城市的中秋,需要經過特別營造,才能在夜如白晝的鋼骨水泥牆內看到熒熒點亮的燈籠,再假裝置身不復追返的兒時回憶裡,靠吸食稀薄的記憶來回味來緬懷來感慨。

離家落戶都心後,我才反而更深切地明瞭原鄉對節日的濃厚情意。因之每每歸鄉,我總會大費周章地去翻出前一年庫存的燈籠和蠟燭,再一一捻亮,掛得滿院燦燃如火樹銀花。


這些年來我也總會提著一盞燈和シデ拍照,一轉眼中秋又至,而シデ卻已不再。 「シデ不知何處去,滿月依舊沐秋風。」或許是我今時的寫照。

這個時代的人們總喜歡說,年節氣氛一年不如一年,但我想在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的圍剿​​下,淡薄的味道是無可避免的,要不就得無怨尤地接受節日被商氣滿溢地過度消費的模式。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正因為這些傳統節日如中秋深具價值,才有商家願意掏腰包投資它們,以符合這個年代的形象和意義重新還魂燃燒,照亮又一個世代的瞳孔。

自愛迪生發明了燈泡,開啟了電氣時代,我們如今還願意燃燭點燈,秉燭夜遊,一年說一次嫦娥奔月或月餅起義的故事,在傳承的意義上至少做到了,也就不能強求更多了。

今夜,無論你身在何處,舉頭聽聽明月的低吟,可否聽見你曾熟悉的那些嬉笑聲?


追伸:歷年中秋相關文章
月荒
月の声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