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塞尼家的姊妹》讀後
“父母都是這樣的,珊妮,想修正孩子的錯誤,保護他們。父母痛苦的時候,孩子還可能快樂。但是孩子不快樂的時候,父母怎麽樣都快樂不起來。”
這是蘿拉•李普曼(Laura Lippman)的小説《貝塞尼家的姊妹(What The Dead Know)》裏的對白。
這是長久以來,我終于再次啃下了一本外語長篇小説(上一本是去年10月讀的徐四金的《香水》)。
利用每一天工作之外零零碎碎的時間,還有每晚臨睡前“還是再多讀一章吧”的心情,終于輾轉把這本關於兒童失蹤懸案的改編小説讀完了。
《貝》講述的是美國兒童失蹤案到達巔峰的70年代,一對年僅15與12嵗的姐妹單獨到離家附近的購物中心去,結果再也沒有回家的故事。30年後,一位身份有待考究的神秘女子自稱是貝塞尼家的女兒,重新翻開了塵封多年的懸案,也同時牽引出幾段相關聯的人們各自悲傷的生命歷練。
小説的編排手法非常棒:分別以兩姐妹的父母親——失去摯愛女兒的爲人父母、婚姻失敗的夫妻——還有警局裏負責案件的警官、退休的老警探,以及這名突然現身的神秘女子的角度穿插描寫。
在讀者屏息追蹤循序漸進的案情當兒,作者也帶領我們返回被掩埋的過往回憶。以神秘女子的獨白,訴説那一段人間蒸發的30年裏所發生的片段。
兩條時間軸同時進行:小説一會兒描寫現今的警局裏,女子被扣留的情形,一會兒又描寫二三十年前,不知名的女孩被軟禁的情節。彷彿穿梭於時空之間,也彷彿游走在事實與謊言邊緣。
直到最後,故事接近尾聲,兩條主綫的綫索才合併為一,事實孕育誕生,陰謀被揭露,答案和盤托出,最終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而最叫人拍案叫絕的是,讀到最後,讀者才驚訝於其出乎意料的結果、神秘女子的真實身份。別有企圖的作者已經早在一開始就悄悄地佈下了“誤導性(Misleading)”的書寫技巧,帶領讀者穿入各種關鍵人物的人生片段,一窺其中的衝突、矛盾,還有關於人物内心的細膩描寫。
正如《紐約時報》的書評人所寫:
第一次閲讀這故事時,你只能屏息讀到結尾。等你再次翻閲,將讚嘆李普曼再次高明地騙過了讀者。
不過其中叫我動容的是,父母親對於失蹤兒女的不同反應:
父親永遠懷抱著希望,這麽多年來,依舊相信兩姐妹還活著。但也因此活在現實的苦痛煎熬中,最終承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打擊,走上自縊之路,結束晚年生命。
剛毅的母親打從一開始就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度過悲傷——即使悲傷永遠如影隨形——她要自己相信,女兒已經遇害,拒絕同時懷抱希望與折磨。但是她真的確實如此説服自己了嗎?她真的毫無一絲絲期望女兒還活在某個地方?
這讓我又想起上個月看的電影《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安潔莉娜裘麗所飾演的角色:奮勇對抗黑暗司法部的單親媽媽,竭盡一生都在努力尋找自己杳無音訊的兒子。
戯中有一段是:一位同樣失蹤的男孩多年後終於現身,警察偵訊時問他爲何多年來一直藏匿起來,他説是因爲生命受到迫脅,不敢露面。
“那爲什麽現在又突然站出來了呢?”
“因爲……因爲我好想念我的媽媽……”
愛超越了一切,超越了生命本身。不管是在哪一個故事裏,不管是因爲怎樣的外在環境使然,都因爲愛與思念讓分道揚鑣的兩個至親骨肉凝聚。也許孩子會因爲恐懼而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但是父母親會永遠在那裏,一直一直守候著,衷心期盼他們的歸來。
他們會永遠懷抱希冀——即使悲傷如影隨形。
覺得還不錯的話,記得推一下噢~謝謝
這是蘿拉•李普曼(Laura Lippman)的小説《貝塞尼家的姊妹(What The Dead Know)》裏的對白。
這是長久以來,我終于再次啃下了一本外語長篇小説(上一本是去年10月讀的徐四金的《香水》)。
利用每一天工作之外零零碎碎的時間,還有每晚臨睡前“還是再多讀一章吧”的心情,終于輾轉把這本關於兒童失蹤懸案的改編小説讀完了。
《貝》講述的是美國兒童失蹤案到達巔峰的70年代,一對年僅15與12嵗的姐妹單獨到離家附近的購物中心去,結果再也沒有回家的故事。30年後,一位身份有待考究的神秘女子自稱是貝塞尼家的女兒,重新翻開了塵封多年的懸案,也同時牽引出幾段相關聯的人們各自悲傷的生命歷練。
小説的編排手法非常棒:分別以兩姐妹的父母親——失去摯愛女兒的爲人父母、婚姻失敗的夫妻——還有警局裏負責案件的警官、退休的老警探,以及這名突然現身的神秘女子的角度穿插描寫。
在讀者屏息追蹤循序漸進的案情當兒,作者也帶領我們返回被掩埋的過往回憶。以神秘女子的獨白,訴説那一段人間蒸發的30年裏所發生的片段。
兩條時間軸同時進行:小説一會兒描寫現今的警局裏,女子被扣留的情形,一會兒又描寫二三十年前,不知名的女孩被軟禁的情節。彷彿穿梭於時空之間,也彷彿游走在事實與謊言邊緣。
直到最後,故事接近尾聲,兩條主綫的綫索才合併為一,事實孕育誕生,陰謀被揭露,答案和盤托出,最終一切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而最叫人拍案叫絕的是,讀到最後,讀者才驚訝於其出乎意料的結果、神秘女子的真實身份。別有企圖的作者已經早在一開始就悄悄地佈下了“誤導性(Misleading)”的書寫技巧,帶領讀者穿入各種關鍵人物的人生片段,一窺其中的衝突、矛盾,還有關於人物内心的細膩描寫。
正如《紐約時報》的書評人所寫:
第一次閲讀這故事時,你只能屏息讀到結尾。等你再次翻閲,將讚嘆李普曼再次高明地騙過了讀者。
不過其中叫我動容的是,父母親對於失蹤兒女的不同反應:
父親永遠懷抱著希望,這麽多年來,依舊相信兩姐妹還活著。但也因此活在現實的苦痛煎熬中,最終承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打擊,走上自縊之路,結束晚年生命。
剛毅的母親打從一開始就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度過悲傷——即使悲傷永遠如影隨形——她要自己相信,女兒已經遇害,拒絕同時懷抱希望與折磨。但是她真的確實如此説服自己了嗎?她真的毫無一絲絲期望女兒還活在某個地方?
這讓我又想起上個月看的電影《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安潔莉娜裘麗所飾演的角色:奮勇對抗黑暗司法部的單親媽媽,竭盡一生都在努力尋找自己杳無音訊的兒子。
戯中有一段是:一位同樣失蹤的男孩多年後終於現身,警察偵訊時問他爲何多年來一直藏匿起來,他説是因爲生命受到迫脅,不敢露面。
“那爲什麽現在又突然站出來了呢?”
“因爲……因爲我好想念我的媽媽……”
愛超越了一切,超越了生命本身。不管是在哪一個故事裏,不管是因爲怎樣的外在環境使然,都因爲愛與思念讓分道揚鑣的兩個至親骨肉凝聚。也許孩子會因爲恐懼而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但是父母親會永遠在那裏,一直一直守候著,衷心期盼他們的歸來。
他們會永遠懷抱希冀——即使悲傷如影隨形。
覺得還不錯的話,記得推一下噢~謝謝
你的敘述讓我好想看
ReplyDelete我很喜歡這種反轉劇的情節
想要看呢!
但是我向圖書館.自己買的有好多都還沒
看,我也是有"看完一章再睡"的想法,但
最近報告都做到很晚,直接倒頭就睡了==
還是順其自然吧!
"只要相信,就會有奇蹟"這句話忘了是在
哪個電視劇看到,但很適用在這一篇^^
推推推~^^
我近來比較少時間看書....
ReplyDelete好想看看這本書
ReplyDeleteㄏㄏ
謝謝euvim01在我家晃~!
ReplyDelete我也在euvim01家晃~!
雖然不認識euvim01
可是我很謝謝euim01
阿ˋ
ReplyDelete錯惹~!
是euvin01
抱歉ˋ
而且
euvin01
我生日跟euvin0
差一日ˋ
1/4說ˋ
我最近有一個想法
ReplyDelete"這世上的書何其多 我該怎麼選擇要看
的書呢?"
有時候真的覺得 能看到某本書真的是
一種緣分
它不見得是最好的 但就是跟你有緣
所以才能看到
畢竟這世上的書是永遠看不完的吧?
所以我很想知道 你為什麼會看這本書
呀?
(說不一定原因意外的簡單 哈)
另外 這篇寫得好!我推了~
原來哥哥也看過這本阿~~@@""
ReplyDelete話說我也正在看說
我才剛看到地20章而已....= =""
因為都沒時間看阿~~
您好啊~看到您在小弟網站留言,就過來
ReplyDelete看看了。其實讀完好看的小說,想跟人分
享討論心得那種心情,真的很有意思。改
天如有碰上很有意思的小說,記得多多跟
大家分享喔。附帶一提,我也喜歡濱崎
步,您家的小步照片好正!
是唷!!!
ReplyDelete但我記得了!
好像在"綠光森林"裡頭聽過~
女主角一直重複說著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