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紀行:總是帶著一整個家鄉旅行


在東京收拾行李的最後一晚,我沒有自以為想像中的格外眷戀不捨或是沮喪,我知道揮別身後的,都只是身為過客的我所曾經駐足逗留的各種短暫跡象。我更加在意的,是前頭等著我的,會要我如何去接受、理解,並將如何長遠地影響著我接下來的人生。

從一個旅地歸來,除了勤奮鞭策自己趁著空檔把旅遊紀行「催生」出來外,我也看到很多自己在出發前所沒有看到的風景:美不勝收的山光水色、城市脈動、人文薈萃、生活況味等,從中對照出自身積累的歷練,才愈發覺察自己的卑微渺小,和自以為是。



總是習慣在出發前說「日本就是如何如何」、「日本人都怎樣怎樣」,然後在旅途中以親身眼見為憑,要嘛更加應證了那樣的想法,要嘛全然推翻了那些所謂的「偏見」。

透過這樣的偏見,如胡晴舫所言,讓旅人更加認識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

我們的出生地和該環境哺育給我們的見識,成為我們在未踏出去以前認識一個地方的最初依據。我們自小耳濡目染接觸的教養,給了我們的眼睛一副有色鏡片,當我們看待一個城市的時候,便不自覺地染上一層異色。



十多天的北海道之旅,我們從一個城市引渡到下一個城市,從一個住宿搬遷到下一個住宿,身邊的景物變換迅速,如同飛逝的車窗景緻,途中我讚嘆於各種絕美風光,驚艷於各種窩心服務,但我也驚訝於各種生活細節的錙銖必較,失望於來自自身期望過高的花火表演,還有很多數不清「我以為它應該要⋯⋯」的自設前提,讓實際旅遊和印象中相去甚遠。

坐在書桌的電腦前敲打鍵盤的我,通過時光予我的沈澱,以及外表冷靜但內在激烈辯駁的過程,才發現自己原來還是和很多人一樣,早已帶著一整個從家鄉學習到的各種認知遠行。即使肉身再怎麼遠離,家始終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看每一個當下的視角。

我用東南亞的隨性去審視日本的拘謹,用馬來西亞的多元去觀察日本的民族性,用華人的含蓄去比較日本人的隱晦,用鄉下的成長印記去搜尋北海道鄉野氣息的雷同之處,再用身家教育去看待日本的傳統美德。無論再怎麼嘗試抽離,我總是帶著家的氣息,呼吸著日本的一切。




所以每當人們詢問我關於日本的美好,或是要我推薦一個我覺得最值得造訪的旅地,我總是支吾其詞,無法乾脆地說出一個明確的名字。我害怕自身的偏見左右他人評斷一個地方的喜憎,就像我曾經因為許多歸來旅人的信誓旦旦,而很不公平地為一個還未親臨其境的城市下了以偏概全的註解,直到我搬動我的身體前往該地,用自己的感官巡禮一回後,才還給它一個更加中肯或也更加偏頗的結論。

從往返旅地和家鄉的移動過程中,透過外在環境的轉變和兩相對比,我看見一個新的城邦異域,也聽到一個新的內在囈語,這是旅行最常帶給我的啟示。帶著這些難能可貴的經驗,我埋首紀錄,誠實地把自己的感覺交付給心,讓心牽動我的雙手,在鍵盤上咔嚓咔嚓地打下一篇又一篇留在這裡的文字,給未來的自己回味。



原本想說,最後一篇北海道紀行,應該要說些「不是在日本,就是在前往日本的路上」這類哈日族的熱血宣言,但寫著寫著,我還是更在意身為旅人看待異鄉的各種無法輕易抹除的偏見。

因為我認為,就算無法根除,在理解了會有這樣的偏見以後,你在欣賞任何人事物之時,或是在聽取其他的旅人訴說著一個城市的美好或破敗之時,你至少明瞭,每一句話背後都夾帶著旅人不經意融入其中的一整個家鄉。

至於北海道好不好玩或漂不漂亮,我說,有機會的話,就由你自己去親身驗證吧!



追伸:回來後剪輯了一段影片,取名為《on the way》,背景音樂是あゆ的《Step by step》。


後記:

感謝一路來耐心閱讀我的「北海道紀行系列」的你。我不是旅遊部落客,沒有在每一篇文章內一一提供所有旅地資料或交通住宿等詳情,我只寫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不過若有任何關於住宿、交通或行程的問題,還是歡迎留言詢問,我會盡我所能回答。

追伸:其他日本紀行系列: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