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中秋節


中華三大節慶之一的仲秋將至,這個時代,節日都淪為商家趁勢刺激銷售量的大好時機,所謂節日,在消費者眼中或許是「劫日」也不為過。在傳統美德和價值觀的社會壓迫下,不少家庭以購買應節食品作為送禮,來籠統替代節慶本身應具備的教誨意義。

忙碌的現代生活,只消買盒包裝精緻、品牌響亮的月餅,分送給在心中有一定份量的親眷家屬,就似乎完成了中秋節的賀慶儀式,而如此簡便易行的模式,也完全可以套用在一年中的其他節日裡。

這是我們都迴避不了、也改變不了的趨勢,對於這個世代而言好像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反而是歷經過八九零年代的人們,才會像我一般喟嘆著時代洪流的變遷。

而我很慶幸在我的記憶裡,至少有過那段真正望月懷古的童年歲月。


小時候對節日總是十分期待——光是這一句就可以推算作者的年歲——因為鄉下地方沒什麼娛樂,電視在那個年代成了擷取外界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而對於中華傳統節日的典故和來歷,除了課本書籍的知識外,長輩的口述更是最常聽到的來源,所謂口耳相傳不過如此。

那個年代,早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個月,孩子們就都迫不及待地買來了紙糊燈籠和一盒盒的彩色蠟燭,耐心等到夜幕低垂,燃起小小的燭火,小心翼翼地黏在燈籠內底部的鐵片上,拉起折疊式的紙燈籠,掛上隨手抓來的衣架子或竹片木條,就這麼提著一圈熒熒火光走在沒有路燈的黑暗小徑上。


因為害怕夜路,一群孩子總是嬉笑怒罵著同行,彼此壯膽也互相作伴,繞一圈住家附近的公園就算是非常厲害的壯舉了。

偶爾,夜黑風高,窮鄉僻壤的冷風吹得孩子們雞皮疙瘩、燈籠搖曳,一個不小心就會把紙燈籠碰倒,燭火舔舐,最終無情燒了起來,從隔著彩紙的朦朧光暈瞬間衝起熊熊火焰,映照的是一張張心疼著燈籠毀了而哭喪的臉龐。


或是在家門前的庭院裡,父母熱切地辦起了「月光會」,將折疊桌椅搬到前庭的戶外空地上,沏一壺茶,切幾塊月餅,備好瓜子和柚子,有時還會有炸雞炒麵等熱食,然後在籬笆門的雕花掛鉤上接續吊起一整排的燈籠,五顏六色的火光煞是好看,在黑夜下燃燒著最簡樸的幸福,在秋風吹起的祥和晚間,父母長輩傍著頭頂的一輪明月,配著茶香縈繞,訴說起家族軼事。

身為孩子的我們當然未必有耐心,也聽不太懂叔伯姑嬸操著一口流利的方言,只好在有限的庭子裡用無限的想像力,編織出許多百玩不膩的童趣遊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玩耍時不斷吆喝的我口渴了,跑去喝了桌上的一口茶,卻以為喝到了蒼蠅,因為大人們刻意關掉了電燈,只靠戶外閃滅微弱的燭火和月光,根本看不清楚,我誤把茶葉當蟲子,噗噗噗地吐了一地的茶水。

而那天經過一戶也在門前辦聚會的人家,乍看之下熒火映照,魅惑不已,趨近一瞧才發現每一張臉龐都散發出奇異的光輝,彷彿月亮反射了太陽光那般,原來是人人低頭玩手機,小小的屏幕光芒卻出奇強烈,由下往上打照著如月亮一樣的圓臉和鼓溜溜的眼睛。

而頭頂的那一輪明月,我想只能落寞地繼續灑在千百里的頭顱和頸背上。


小時候的中秋節,我們沒有太多的照片留存每一個片刻,卻比得以封印每一個瞬間的今天更教人難以忘懷。秉燭夜遊如今被當作是復古的懷舊活動,而我在想,還需要多久,孩子們將脫口問出:「嫦娥是誰?嬋娟又是誰?」

最後祝願各位賞月愉快,中秋團圓。



追伸:看了最近討論九零年代流行話題的《康熙》,真心覺得時代不一樣了,現代的小孩擁有很多,但也錯過更多。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