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之後的鄉愁



在等公車的時候閱讀、在通勤的捷運車廂內捧著書、在返鄉的遠途巴士上翻讀小說⋯⋯這些原本漫長或許難熬的時刻便不知覺間變得一晃眼而過。

但你也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看連續劇、電影甚至玩線上遊戲,來達到以上同樣的效果。也沒有說哪一樣更值得推崇或高尚,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模式的權力。純粹只是我個人比較喜愛看書罷了。

讀村上春樹的新作《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很快就被捲進他獨有的寫作魅力漩渦裡。每一次皆如此。

有點超現實的淡淡氛圍中,你一邊跟隨故事情節演進,卻一邊同時被帶到另一個更隱晦的次元,絞盡腦汁思考起被村上挑起的自我哲學思辯。

未必能有所結論,或是類似結論的東西,甚至在闔上最後一頁後還處於某種懸浮縹緲的精神狀態中。「被現實的冷酷打擊,卻也因它的明確而安逸」,這樣的情緒或許是大多數。



正如小說中提及的「社會性」,我們之所以對自己於這個世界的存在性感到焦慮,只不過是一種追求定位的集體行為。

我們試圖把原來自認特異的部分盡量抹除掩蓋,用和大部分人相同的語言和氣味生活,為的就是獲得「歸屬」。

天生六根手指在基因學上屬於顯性基因,但因這個社會無需六指,所以很多人都在年幼初期便把第六根手指除去,以換得在人群中的一致性。

為了被接受,我們漸漸把自己與生俱來的一些特質剔除,或是隱藏,然後在時光的撫慰下終於遺忘甚至失去了那獨一無二的個體性差別。

並且感到心安。

當一個人被說太另類時,究竟其實是他成功保有了他的獨特性,還是佔大多數的我們成功被社會化了?



村上的《沒》讓我重新檢視這一點,並且慶幸未能隨波逐流或許不是件壞事。現實裡看來可能悲哀,但若你真的不願成為工廠打印樣版出來的成品,似乎就得去承受伴隨特立獨行而來的一切社會化衝擊。

就像書中最常引用的李斯特的<鄉愁>,我們或許都在遠離最初的自己後,才開始思念起那離鄉背井前,單純而稚拙的初心。

那個當年還在用紙本書來打發時間的自己。



延伸閱讀:初心

Comments

  1. 沒有普通人,就不會有特別的人啊~有相對論的感覺XD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或者說,每個人都獨樹一格,各自精彩,一眼望去都是獨特之人,那樣的普通也就一點都不普通了。

      Delete
  2. 我有很努力過想看好村上春樹的書.....但....我還是沒有辦法看完.

    ReplyDelete
    Replies
    1. 因為是日本文學,又是比較偏向非寫實主義的哲學作品,所以在閱讀時或許要先把開關轉到「日式理解」的模式,這樣會比較好吸收。

      這是我閱讀時的做法。

      Delete

Post a Comment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