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之行——丹布朗《地獄》讀後



地獄最黑暗的地方,保留給那些在道德存亡之際袖手旁觀的人。

繼轟動全球的《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之後,丹布朗(Dan Brown)最新力作《地獄》(Inferno)帶領讀者透過14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的作品《神曲》三部曲中的首卷<地獄篇>,進入一個結合了文藝復興的藝文走廊與好萊塢式警匪街頭追逐的精采世界。

自從學生時代第一次接觸了《達文西密碼》後,我就對這位作者的說故事能力五體投地,和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讀者一樣,立即成了他的粉絲。

丹布朗的「羅柏蘭登」系列四部作品中的《達》、《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和《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都被我列在小說閱讀排行榜的前十名。

和他以往的作品一樣,《地獄》除了提及大量歐洲畫作、雕像、教堂和歷史名人外,還由科學層面探討了世界人口過剩與環保議題造成的人類危機,並藉由一系列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和某神秘組織的交替描寫,烹煮出這一鍋散發著豐沛藝術史和濃濃戲劇張力的精致料理。



閱讀丹布朗的作品,每一次在我腦海中都會浮現一個對作家而言是至高無上褒獎的形容詞:「Unputdownable」(欲罷不能)。500多頁的小說我用兩天時間啃完,闔上最後一頁時我才發現手腕因長時間捧著重量不輕的紙本書而有些痠痛。

或許是他的章節分段充分發揮了說書人「賣關子」的特性,也或許是他的劇情鋪陳十足吊人胃口,每一則精短的篇章都把我引入他精心設下的佈局,就像獵人設置好陷阱等待獵物自動上鉤。

丹布朗習慣以巨細靡遺的方式詳述小說中出現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建築物與藝術作品的細節。

投入閱讀《達文西密碼》時,我彷彿跟著蘭登教授跑過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舎大道和羅浮宮;讀《天使與魔鬼》時,我似乎尾隨蘭登教授穿梭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與西斯汀教堂之間;讀《失落的符號》時,我又追著蘭登教授在美國華盛頓東奔西跑。

《地獄》的舞台從文藝復興發源地──義大利的佛羅倫斯掀開序幕,途經著名水鄉威尼斯,最後再於土耳其的伊斯坦堡落幕。故事橫垮歐亞,壯大的場景讓小說格局更開闊,境界更高。

借助了網絡科技的幫助,讀《地獄》時,我得以在腦海裡浮現更清晰更具體的畫面:佛羅倫斯的維奇奧橋、維奇奧宮、波波利花園、碧堤宮、聖母百花大教堂、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伊斯坦堡的索菲亞大教堂和地下水宮殿等,彷彿親臨拜訪了這些舉世聞名的熱門景點。

同時,我也因《地獄》認識了更多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波提且利的<地獄圖>、<維納斯的誕生>、瓦薩里的<馬西亞諾戰役>、濕壁畫<最後的審判>等。



每每在閱讀時我都會坐在電腦前,用搜索引擎叫出相關作品,再一邊根據書中描寫欣賞這些很多由梅第奇家族資助的藝術光輝。若沒有上網搜索這些圖片,我想對小說的投入度將會打折。

(在此推薦閱讀《地獄》時可搭配此一網站

照丹布朗一貫的解謎風格,《地獄》透過引用但丁最著名的《神曲》<地獄篇>來貫穿整部小說的主題,以大量的實際數據與資料作為基底,再度挑戰宗教和科學、歷史和現代、文明和自然的衝突表現法。

許多人說丹布朗的作品是「偽科學」、「偽宗教」,甚至「偽藝術」,自從他斗膽觸碰梵蒂岡、以耶穌基督為創作題材後,他便預料中地成為全世界許多教徒的抨擊與敵意,但若純粹以結合史學、科學、藝術與宗教元素於一身的獨創力,丹布朗的確擁有過人的才華,而且從小說暢銷度與電影一部接一部開拍來看,他在當代文壇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和每一次讀完他的小說後一樣,闔上《地獄》最後一頁,我對義大利的熱愛又增添了一個級數,除了佛羅倫斯有梅第奇家族遺址值得造訪,還有年年下陷的威尼斯,如今又多了土耳其懾人的伊斯坦堡。

我倚在床頭櫃上,聽著李斯特的《但丁交響曲》(近來很巧地閱讀的兩本書都引用了李斯特的曲子),任思緒神遊到千里之外。這是一個作家最讓人折服的能力:僅用文字就綁架了你的靈魂!


追伸:帶シデ一起祝各位萬聖節快樂~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