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才不爭了


常常為了一個最枝微末節的小話題,我們爭辯得面紅耳赤,你不斷質詢詰問,用站在和我對立的一方,拷問著我不斷賣力反證抵抗的堅持。

原本只是一個最家常的閒話,不知從哪一個段落開始——可能是我太主觀的論調或是你刻意反駁的口氣——我們劍拔弩張,在字詞間沸騰起一鍋滾燙熱辣而豐富的內容。

雖然到最後總有一方(或是兩方)咂著被燙到的舌頭,在汗流浹背後的冷卻中回過神來,意識到自己究竟吃得有多撐,但很慶幸在那些一來一回的針鋒相對中,我們都漸漸學會了不讓理智斷線的純熟。

因為我們都很清楚,一旦誰先跨過那一道疆界,讓情緒的猛獸駕馭其上,就是輸了的那一方。

所以好笑的是,明明我們都有點不服氣,甚至帶著挑釁的字眼,但卻必須刻意在舉手投足之間表現出「我只是對事不對人」的專業角色,彷彿想要滋事的小流氓披上律師燙得工整的西裝,壓抑著不斷從喉頭湧上來的暴戾,僵著一張故作姿態的臉。

等到戰火平息,回過頭來看時,我總是忍不住竊笑著關於那過程中的點滴,當下一股腦兒的熱切激動,在事過境遷以後,當我用站在更遠一點的旁觀者視野綜觀大局,才看出整個脈絡流動的端倪,並且啼笑皆非當初多麼賣力的傻勁。

但或許就因為這些毫不保留卻仔細框限在就事論事的辯駁,間接取代了夾帶著隨時失控的情緒波浪的爭吵,我們藉由每一次的「溝通」,看到了更多皮相底下的心思曲線圖,像分析師那樣漸漸了解到彼此心理的慣性走勢,哪些方式會更快導向Game over,而哪些鋪陳則可以一舉命中紅心,然後用避重就輕、拉長補短的取巧和小聰明,順利躲過了一次又一次可能見血的刀光劍影。

就像參加《奇葩說》的犀利參賽者,我也在不知不覺間,被你訓練得口齒伶俐,一站上擂台,就必得全力以赴,據理力爭。

可辯論從來就不是我的強項,更不是我熱衷的表達方式,因為不管最後孰輸孰贏,都很有可能陷入贏了面子輸了裡子的窘境,尤其在家人朋友摯愛面前,贏得再怎麼理直氣壯,到頭來還是可能輸了親暱和體諒,賠上用時間辛苦堆砌起來的感情。

所以我不爭了,為了我在乎的人,說我詞窮也好,理虧也罷,反正如果結果會傷及和氣,輸掉圓滿,那我寧可清高地自認我犧牲小我,來成全你看得比誰都重的大我。

在感性面前,我寧願丟掉理性,用人性當作我的武器。



延伸閱讀:愛辯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