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吃街!寬窄巷、錦里

by カミナリ
中華料理就和中國的歷史一樣淵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的地域和族裔發展出不同的飲食文化,比如說到上海就會搬出上海菜,說到廣東就會聯想到粵菜,說到四川就不得不提到麻辣鍋。

食物一直是人類體現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管道,一碗米飯可能蘊含了湖北人民的人生價值觀,也可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飲食習慣,更可能暗示了川藏民族身處的高原氣候,從舌尖嚐到的不再只是味蕾的身理反應,更多的是食材背後豐沛的人生百味。



不過當然,我們不是美食家,更不是美食部落客,純粹只是貪吃瞎眼饞的一般觀光客,對別國路邊小吃充滿好奇與躍躍欲試的勇敢,試吃的都是大多外地人到此必吃的人氣小吃,沒什麼私藏菜單或私房地圖,隨便上網搜索一下就會跳出五千筆相同照片的那種。

寬窄巷

從邊藏回到成都的那個晚上,我們就跑到有名的寬窄巷去,寬窄巷是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在成都市內修築的滿城,至今保留了青黛磚瓦的四合院建築風格,也是成都現存較具規模的清朝古街。


~融合「寬」與「窄」字的創意Logo~
如今的寬窄巷已成為藝術文創和美食茶館的聚集地,除了有販售手工藝品的生活館、川劇變臉劇場、現場揮毫、現場素描、明信片店、街邊掏耳朵攤外,還有結合現代文青調調的中式咖啡館、茶樓、餐廳、酒吧和各類小吃攤,是本地人和觀光客都很常來的人氣景點,也許就類似於新加坡的克拉碼頭中國版。



甚至連知名美國連鎖咖啡店在這裡也披上了中國風,中文招牌看著別有一番風味。



寬窄巷實際上是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組成,面積其實不大,走個兩圈就可以逛完。那裡很多攤販流行販售一小碗一小碗份量不大的小吃,我們選了其中一家,跑到二樓陽台上就坐,含蓄地點了幾樣食物,望著街道上絡繹不絕的人潮憑欄而食。



對街的兩位女孩正在踢毽子嬉鬧,隔壁一位老者坐在椅子上享受掏耳朵的服務;我們吃著香辣的擔擔麵、酸辣粉和龍抄手,很快就被花椒麻了舌根,容易出汗的我甚至開始渾身熱了起來。難怪這裡的人都愛吃辣,開胃之餘還可禦寒。



接著繼續走走吃吃,我們還各自試了麻辣涼粉、狗不理包子、麻辣魚豆腐、羊肉串、三大炮等,通通算是吃個好奇,有的辣度讓我逼出額頭的汗,但嚴格說起來都不至於食不下咽,我想這裡的食物都已經過些許改良,以符合一般大眾的接受度。可以想像到的是,成都老饕絕不會來這裡吃這些早已「觀光化」的小吃。

錦里

隔天逛完武侯祠後,我們在隔壁的錦里覓食,發現這裡的小吃價位雖然和寬窄巷不相上下,可種類卻多得多。



錦里可說是成都最紅火的小吃街,緊挨著三國勝地武侯祠,集合了最多的四川名小吃。我突然明白了這類美食街誕生的原因,讓遊人很便利地在一個地點之內將所有的在地小吃一網打盡,不用勞煩太多體力和時間去東奔西跑,收集城中各處的特色美食,而應運而生的一種現代觀光概念街,像上海的城隍廟、北京的南鑼鼓巷,國內也有馬六甲雞場街、怡保二奶巷。



總之,來這裡就是當個勇於嚐鮮的外來吃貨,對美食正宗度和精緻度的要求就姑且先擱置一旁吧。



讓人眼花撩亂的攤子擺滿了一串串不知名的食材和一碗碗麵食,我們先大致走看了一圈後才來決定要把有限的額度——無論是荷包還是胃囊——貢獻給其中哪幾家食肆,這是我們向來較為保守的作法。



其中不得不說的,是我吃到了一個讓我愛不釋口的甜水麵。類似烏龍麵條的粗度,嚼勁卻沒有它慣有的韌性,淋上特製醬汁後乾拌著吃,那醬汁中嚐得到濃厚的芝麻香氣,外加一點辣油,甜甜辣辣的完全俘虜了我的口味。原本是你買的這碗麵後來竟被我瓜分到底,舔著油油的嘴角還想再來一碗。



其他還有煎餅捲、辣豆腐串、臘肉炒飯、炸醬麵、萬絲餅等,就這樣在萬頭攢動的街道上邊走邊吃,把午餐給解決了。



吃飽後我們繼續在錦里古街兜轉,看看其他售賣稀奇古怪玩意兒的店鋪和茶館,我也順道在這裡把前一晚在寬窄巷買來的明信片給寄出去,好笑的是在購買郵票時還因溝通有誤而被有點恰的女店員嗆了幾句。



對來到四川沒去看熊貓我們一點也不覺得可惜,但對於我們到最後都沒真正吃到四川麻辣鍋倒是感到有些遺憾,一半是因為害怕當晚就要趕飛機回國的我們會在高空兩萬呎上鬧肚子,那可是非同小可的事;另一方面則因為時間確實緊迫,就留待下次吧!



後記:那天跟你說我剛寫完了<成都美食篇>,你立即回嘴:「我們吃的哪算什麼美食?都是些再平凡不過的街邊小吃罷了,隨便上網一搜就有五千個部落格都在寫一樣的東西。」正巧和我上面隨口提到的五千筆搜索如出一轍,頓時令我倆驚呆。

下一篇:川西紀行結語>>按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