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美——敦煌莫高窟


我們覺得美,是因為它們記錄了人類幾千年來生存的記憶,它們於我們有非常親切的對話。
——《美的曙光》,蔣勳


敦煌集結的歷史光芒照亮了絲綢之路以東這一段,也照亮了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成就。這一部分指的就是有「東方羅浮宮」別稱的莫高窟。

西漢武帝時期,北方匈奴部族不斷揮軍南侵,攻陷今敦煌和張掖一帶。

為了保護勢力版圖和珍貴的資源,公元前139年,漢武帝任命侍從官張騫出使西域,率領百名隨從自長安出發河西走廊,進行外交手腕政策,途中多次被匈奴俘虜,卻也多次成功出逃,帶回了地理、物產、風俗等豐富資料,為漢朝通往中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絲綢之路的開通推動了東西文化的交融、商旅貿易的繁衍、佛教傳入的契機,而位於嘉峪關邊陲的重鎮敦煌便成了一個人文藝術薈萃的殿堂。



敦煌雖是一座遠離中原的西北沙漠小城,卻因處在甘肅、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的交接要道,使它一直在中國歷史上備受關注。

時至今日,戈壁沙漠的風沙依舊颯颯吹嚮,但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物早已擋下了曾經殘酷奪命的邊塞朔風,高速鐵道劃破空氣的聲音也取代了商隊駝鈴的清脆迴蕩。

來到敦煌,我們朝聖了大自然形成的月牙泉,接下來就要拜會人文打造的莫高窟。



差點擦肩的遺憾

事實上,在我們展開這趟甘青大環線之旅前,我曾在網上查詢過莫高窟門票一事,因為聽說莫高窟非常熱門,每日限售6000張的門票常被搶購一空,因此官方建議參觀者提前上網訂票。

但這又要回到我早前提過的,外國人因實名制無法線上付款的問題。原想請旅社幫忙代購,但旅社方面以牽涉到個人銀行賬戶的敏感部分為由拒絕,最後我們不得不抱著到了敦煌才現場買票的最終方案。


カミナリ
從大柴旦啟程敦煌那一天,馬師傅從我們這裡大致了解了情形(似乎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清楚外國人無法在中國境內使用電子錢包功能),主動提議用他的手機替我們上網購票,他說:「你們這大老遠跑來的,要是沒去成莫高窟不就太遺憾了?」雖說淡季的票務通常不緊張,但他也同意若能提早買票那是最好。

我們對他的義勇相助感到很窩心,也很感謝,當他用手機叫出莫高窟的購票官網,才發現他的賬號在兩個禮拜前剛買過了三張門票,配額已滿,無法再購票。


カミナリ
還有這種限制啊?我們無可奈何,馬師傅也直到那一刻才知道有配額限制。當包車司機多年的他還是第一次接載外國人,因此對這類狀況也和我們一樣毫無頭緒(本地人都能自行處理票務問題),不過他很快就反應過來,告訴我們,那就直接殺到敦煌市區的官方售票中心去買票。

十一國慶後的淡季旅客真的少了大半,我們順利買到了隔天早上入園的門票,這才擱下心頭大石。

在售票櫃檯前,我看見兩個背著大背包的老外也在排隊,心想若他們不諳中文,要在中國自助旅行還真是不簡單,除了語言,網上交易的限制也是外國人的另一道屏障。



藝術與科技的精巧結合

我對莫高窟的認識並不深,只知道那是一處收藏了佛教經卷和雕塑的山壁洞窟,窟內墻上描繪了許多佛教典籍和唐朝宮廷的故事,婀娜多姿的「飛天」是廣為人知的標誌形象。

為了能對莫高窟的來龍去脈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在馬師傅的推薦下去看了一齣大型實景表演《又見敦煌》。



由2008年北京奧運的總導演之一、同時也是多部著名的「印象」系列導演王潮歌執導的《又》耗資6億人民幣打造,2016年首演至今,以史詩的手法把絲路的歷史背景、莫高窟的文化脈絡、華夏文明的傳承使命訴諸於視覺與聽覺的創新藝術形式,讓人們在追尋這座古城的璀璨瑰寶時,能有多一份背景知識和心理共鳴。

有別於一般中國常見的大型舞台表演,《又》標榜的是「室內情境體驗劇」,要求觀眾跟隨劇情移動於不同的觀演區之間,體驗超越聲光特效的臨場感,好比一開場,裝扮成張騫的表演者率領一眾歷史人物,在我們眼前一一步過鋪滿細沙的長長走道,寓意踏上絲綢之路。


カミナリ
如迷宮般的劇場格局深具巧思,有聯動舞台、3D立體影像、移動巨幕等機械裝置,配合人數龐大的專業表演者,打造出一個非常獨特的觀賞經驗,無論在烘托氛圍上還是傳達情感上(撇除部分我個人認為過度煽情的對白)都讓人大開眼界。

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高達三層樓的一堵巨大墻面上投影出莫高窟千佛洞的輪廓,扮演飛天的舞者從墻面巧妙掩映的縫隙中騰空飛出,扭腰擺臀,姿影綽約,在聚光燈下靈動又哀婉,浩蕩又紛繁,演活了洞窟裡的千年神話,震撼人心。

走出劇場,清朗的天邊暈著朦朧月色,敦煌早已不是兩千年前的塞外邊疆,而是一座備受期待的旅遊城市,靜臥在大漠蒼穹下。


カミナリ
穿越千年的佛教藝術

隔天一大早,我們來到莫高窟景區入口,從那裡搭乘區間車前往25公里外的莫高窟。

莫高窟的實際位置在敦煌市東南方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鳴沙山又叫漠高山,即沙漠的高處,後因「漠」與「莫」通用,遂改名莫高山,而位於莫高山底下的千佛洞窟便順勢稱作「莫高窟」,以此傳頌。


カミナリ
莫高窟始建於南北朝的前秦時期,據記載,當時一位路經此地的僧人見莫高山閃現金光,如萬佛顯靈,於是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入內修行。

此後,各地僧侶相繼在此建洞修禪,到了隋唐時期,在絲路發展的推動下,莫高窟的佛事活動更加頻繁盛大,除了修禪,還有造像和繪畫,及後經歷了五代、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莫高窟開闢了逾千洞窟,俗稱千佛洞,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佛教藝術聖地。


カミナリ
不幸的是,晚清政府國勢衰敗,西方列強大舉入侵中國各地,當時一名偶然發現藏經洞的道士被歐洲考古學家矇騙,將裡面收藏的歷代經卷、紙畫、絹畫、刺繡等珍貴文物賤價賣出,致使莫高窟的大部分文獻從此流散各地,目前分藏於英、法、俄、日的收藏機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儘管如此,莫高窟經歷了不同時代的熏陶,融合淬煉出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佛教藝術,甚至衍生出「敦煌學」這門學科,針對莫高窟的壁畫、雕刻、建築、宗教、文學等元素進行考古研究的顯學。

莫高窟目前一共保留了735個洞窟,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カミナリ
逐漸凋零的生命

我們參觀了其中四個開放予民眾的洞窟,看巨碩參天的泥塑彌勒佛像臨崖而建,仰頭望不盡佛陀容貌,只見高舉的圓潤手掌和袈裟下擺的寬厚盤腿之姿。

在另一洞窟,光線幽微的石壁上彩繪著娟巧細膩的畫作,解說員提著麥克風柔聲講述,我們就著從洞外透洩進來的一點微光覷瞇著。


カミナリ
這些壁畫之所以珍貴,不只是因為當中展現的繪畫技法與時代風格,每一幅畫都是一卷編年史,巨細靡遺地記述了一段佛教故事、一則佛教史跡、一場朝廷出巡,或一個社會縮影,甚至因為絲路接通東西文化交流,作品也體現出伊朗、印度、土耳其等國與中華民俗雜糅交匯的元素。

最讓我歎為觀止的,是148窟的臥佛。在呈長方形的主室佛壇上右脇著一尊15公尺長的涅槃像,佛陀慈眉善目,雙眼微啟,身上的袍服褶紋輕盈如水波,側臥的身後並列著一群形態繽紛的佛弟子,紛紛朝著佛陀躺臥處瞻仰。

洞窟穹頂繪滿千佛像,密集而工整地遍佈每一個角落,俯視入洞參觀者。


image credit: kknews.cc
我環顧周圍,駐足細看墻上斑斕細緻的繪畫,看得神往,可惜許多角落不是墻石剝落,就是氧化變色。據考察,這座窟建於盛唐大曆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

莫高窟從繁盛絢爛到遭逢劫掠,直到民初時代才被有關當局重重保護和修復,但已毀損的再難搶救,除卻人為破壞,自然氣候的侵蝕對洞窟壁畫也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起甲、氧化、發霉、脫落、變色等病變都在無聲奪走這千年藝術的生命。


カミナリ
余秋雨說:「看敦煌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可這生命正隨著我們呼出的每一口氣在凋零枯萎。

我看著墻上其中一處描繪三位唐代仕女的畫像,想起前一晚在《又》的表演中,聽到扮演宮女的演員們高呼:「我美嗎?」而我所能見到的,是她們因氧化而泛黑的臉龐,黯淡得如一枚被時光摒棄的影子。



追伸:本文刊載於2020年5月13日馬來西亞《中國報》副刊<快意書遊>專欄:

前/ 萬眾矚目的負擔
次/ 扼守旅人的氣度
《甘青內紀行》所有文章按這裡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