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光從自己身邊移開


記得那日你問我,為何不見你再寫人生幽微之處?

我好奇,所謂「幽微之處」為何?

你倒是不拐彎抹角,直接答:「就是比較晦澀陰鬱的文字,濕嗒嗒那種。」

「因為讀你近來的內容都算是比較接地氣,比較生活感。」頓了幾秒鐘,你又補了一句。

我突然想起曾經聽人說過,我那些記錄生活吉光片羽的文字像小學生的作文。我不以為忤,倒是藉此思忖了寫字之於當代的迷思與期許。

文學必須黏膩濃稠,應該看起來深邃艱困,是不少人抱持的既有觀感。連我小時候也曾如此認為。因而年輕的我寫字時總試圖往這樣的境地鑽去,但因為資歷淺薄,遣詞稚嫩,輸出的成品於是多半有形而無實,像是從不同的作家那裡擷取一點這個那個,再往自己的眼前拼湊,看似藻麗,細讀便知粗糙。

其實這個需要時間來發揮作用,要用年歲慢慢篩濾。


年少一點時創作,會較注重氛圍風格多於實質內容物,所謂賦新詞強說愁的淒美;就算別人讀得不知所云,只要自己明白就夠了的那種私我,用曖昧偷渡情感的手法畢竟比較不費力,連自己都說不清的什麼,只好用含糊模棱的詞眼帶過,順便妝點一抹高深。

然而隨著自己長成,步入中年,歷經生命中的種種起伏,我開始明瞭,總是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吟誦呢喃只是一條捷徑。我或許可以滿足自己偶發的文字慾,速食享用一種「文青感」,時間久了卻會看出其實我寫出來的文字力度單薄而蒼白。

像一件潮牌衣服,經不住時間浪潮的摧殘。有一天你回過頭來看,會驚呼那時的品味怎麼這麼糟糕。

透過這些年累積的經驗,以及不斷的自我思辨,我慢慢學會了欣賞樸質的魅力。我試著向素淨淡泊的文風靠攏,不僅是練習使用更簡練的文字,也將視線重新聚焦在個我以外的人事,別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太滿。

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想我也跟著簡化了向來趨於繁複的思考脈絡,減少不必要的內耗,一念無明,捨我去執,在這個網路雜蕪擾心的時代尤為受用。

我時時謹記「博觀約取,厚積薄發」這八個字,亦是寫了十多年的我這個階段努力追尋的境界。

或許是這些緣故,我的筆調在你眼中改變了。也或許是,生命教會了我更多虛懷謙卑,把目光從自己身邊移開,看到了更多恢弘大器,也細究了許多藏在細瑣裡的漂亮紋理,並且為之感到暢快。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