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崇拜還是科學信仰?——讀丹布朗《起源》


※警告:文中含有部分劇透,請自行斟酌閱讀。

暌違五年,美國科幻偵探小說家丹布朗(Dan Brown)推出最新作品《起源》(Origin),再度挑戰從科學的角度探討宗教的存在價值。

每一回出書都引起極大爭議和熱議的丹布朗,自從2003年出版《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一書後便一舉躍升為史上閱讀率最高的小說家,可與此同時,也因他大膽結合真實藝術團體、宗教組織和科學機構的故事風格,引起衛道人士尤其宗教團體的強烈抨擊,不過眼見他的作品一部接一部大賣,還搬上大熒幕由影帝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領銜主演,不難看出丹布朗的文字魅力早已凌駕於這些議題之上。

新作《起源》延續他一貫的電影分鏡式寫作風格,以幾條不同的支線同時推進劇情發展,讀來緊湊而引人入勝,「欲罷不能」(Unputdownable)是我向來對他的作品的最高讚譽,買來三天內就把500多頁的小說一口氣看完,這樣的前例在我的記錄裡只有青少年時期的《哈利波特》系列。

故事以幾部前作的哈佛大學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Robert Langdon)為主角,在接到一位前學生兼好友的邀請前往西班牙,出席他在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主辦的一場公開演說。這位在電腦科學和賽局理論領域成就超凡的未來學家聲稱,他找到了人類自古以來一直追問的兩大命題——「我們從哪裡來?」和「我們要往哪裡去?」——的答案,關於生命起源的科學證明。



以科學的角度揭開46億年前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紗,意味著必須推翻幾個世紀以來全世界各大宗教對創世紀的神話性演示,「人類並非上帝一手創造的,而是宇宙的物理法則隨機發生的」,未來學家不止揭露了人類和所有物種在地球上的形成初因,還大膽預測了人類繼續演化下去的未來趨勢,「人工智慧AI」將會是我們已知的「生物六大王國」之外的第七界。

小說中反復探討宗教的古舊說法如何再也無法滿足人們從日新月異的科學佐證那裡得到的解釋,從前不可解的神秘現象因人類的懼怕和敬畏,借神明與玄學的形象來安撫心靈,但在逐漸發達的科技輔助下得到了更多更扎實的物理或化學知識後,我們不再相信閃電打雷是雷神的憤怒,也對火山噴發是因大陸板塊擠壓而造成習以為常。

那麼宗教的意義還在嗎?這便是小說裡科學家和教宗之間對立衝突發起的疑問。當這個時代擁有越來越完善的科技——醫學科技得以拯救更多人、太空科技得以探索更遙遠的未知、通訊科技得以連結更多領域,甚至不斷改良的人工智慧遲早得以填補我們心靈智識的空缺——作為靈性和道德指引的現代宗教,是否會如宙斯等曾經佔據人心重要位置的眾神,變成舊世代扉頁上的一則神話故事?

現代科學看似即將抹除宗教的存在價值,就如宗教在歷史上也曾打壓過科學,哥白尼的「日心說」就因動搖了宗教主張的「上帝創造的世界是宇宙的中心」這一論點,而遭到當時的權威否定,直到今天我們回顧歷史,會知道科學和宗教都個別形塑了我們往後認知的世界觀。



事實上,關於人工智慧的反思與反諷題材,在近十年來頻繁出現在許多電影、小說、漫畫和電玩創作裡,所謂「機器人」叛亂早已不再是新鮮事,比如最近的PS4電玩《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或是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的《冥王》(Pluto),都直接表達了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未來隱憂。

丹布朗除了超強的說故事功力,還有巧妙融合現實與虛擬的編劇能力,以及在宗教歷史、藝術作品和科學知識上展現的博學,每次閱讀他的作品都讓我窺見到西方藝術史、歐洲城市和建築設計的百花繚亂,這是我之所以深深著迷於他的小說的重要因素之一。

讀《達文西密碼》我彷彿走入巴黎羅浮宮,認識了不少達文西等文藝復興藝術家的作品;讀《天使與魔鬼》我穿梭在梵蒂岡的各大教堂,欣賞畫在穹頂的著名濕壁畫;讀《失落的符號》我則流轉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窺探神秘的共濟會潛藏的陰謀論;上一部《地獄》我隨主角羅柏蘭登跑過義大利佛羅倫斯,拜見了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和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名畫。

來到最新的《起源》,我借文字(以及一點谷歌畫面)遊覽了西班牙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馬德里大王宮、巴塞隆納的米拉之家和聖家堂,即使從未涉足過這些地景,作者細膩的文字描述和緊湊的懸疑劇情總讓我在腦海中具現出細緻的場景畫面,宛如一幕幕電影情節般,所謂寓教於樂我想便是如此。



而丹布朗藏在書中的一些我稱之為「彩蛋」的小細節,也讓我讀來不禁會心一笑,比如迪士尼冰雪女王的名言「Let it go」、如今已被併購的前租車服務「Uber」等,另外還有書中提到的骨質傳導技術、D-Wave量子電腦、特斯拉自駕車,都在在展現了作者對現實科技和潮流趨勢的敏銳度。

《起源》無懼爭議,斗膽再度挑起宗教和科學各自對生命源頭的立場辯論,值得令人佩服的是,這樣的辯駁即使是框限在虛擬情節中,所有被點名的團體與組織甚至其中幾個人物卻是真實存在的,讓讀者無法矢口咬定一個絕對真假或對錯的二分法結論。丹布朗膽大心細地遊走在現實與虛構之間,在假設與事實之間,在理論知識與心靈藝術之間,執導了一齣精彩絕倫的表演。

最重要的是,我們從一部以現實世界為背景筑構的科幻小說,驚懼地理解到,那些戲劇化的高端科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以如今推陳出新的速度,我們隨時都可能迎來書中描繪的未來景象;而那些被質疑的宗教教義也不僅是發生在書扉裡的假想論調,看看現今愈發混亂的社會和道德困境,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是否與人們缺乏信仰的薄弱意志有關。

誠如蘭登教授對英國詩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詩句「黑暗的宗教離去,而甜美的科學主宰」用了更包容的心境去詮釋:「甜美的科學會驅逐黑暗的宗教,讓啟蒙的宗教能繁盛」,有些答案或許仍藏在時間裡。



追伸:
書中提及大量西班牙地景、建築與藝術作品,閱讀時推薦搭配此一網站以了解更多細節→按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