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吳哥紀行》所有文章


暹粒吳哥紀行前言:美的朝聖

我懷揣著對美的朝聖之心,不敢褻瀆不願怠慢,就算只剩下傾圮的廢墟,就算湧進全世界擾攘的觀光潮,我也要站在其中一尊神像前,用心聆聽從石縫間傳來的輕聲呢喃。



變天後出走,酒吧街的燈紅酒綠

因著吳哥古跡的世界性矚目,暹粒因而成為觀光產業鏈接下的直接受惠者。和大部分觀光城市一樣,暹粒因為老美和歐洲人的大量進駐(近十年來則成了中國和韓國人的熱夯景點),市鎮上除了和當地百姓生活況味格格不入的星級飯店林立之外,還有一整條被命名為「酒吧街」(Pub Street)的熱鬧商區。在自產物資匱乏的柬埔寨,酒吧街種類豐富的餐廳和夜店、小吃攤和夜市等便成了旅人到此解決三餐和消遣的最佳地點。



為女皇宮「正名」的斑蒂絲蕾——吳哥東北巡禮(其一)

斑蒂絲蕾選用一種透著玫瑰粉色的砂岩砌造,在多處門楣上都刻畫了印度教《羅摩衍那》(Ramayana)的史詩故事:因陀羅(Indra)手持金剛杵,坐在三個頭的大象身上,祈求天降甘露,身後乳海翻騰,浪花如花瓣飛捲;女神因絕世美貌引發諸神大動干戈,濕婆翩翩起舞,從眼中噴射火焰,將女神化為灰燼,終止戰亂。



上巴肯山枯等夕陽——吳哥東北巡禮(其二)

巴肯寺是吳哥王朝古跡建築群中唯一一座依山勢而建的寺廟,在山丘上蓋有一座以山為藍本建成的廟宇,廟宇周圍用石塔拱起中央主殿,不斷層層遞進推高,不斷向上攀升,在這裡我看到古人用高度表達對神性的崇拜與景仰。



吳哥寺的靜穆與華美

吳哥原文「Angkor」,高棉語為「城市」,「Angkor Wat」裡的「Wat」和泰語相同,都表示寺院之意,因此,人們所稱的吳哥窟事實上是「城中之寺」,是吳哥王朝建立都城時的一座城市廟宇。相較於吳哥窟的意象渲染,我更喜歡吳哥寺的實質詮釋,且對比「Angkor Thom」的吳哥城,吳哥寺的獨立格局更彰顯出它的地位與藝術成就。



巴揚寺俯拾皆是「高棉的微笑」——吳哥城巡禮(其一)

走進寺院,在如迷宮般縱橫交錯的院廳和廊道中穿梭,一時間不知身在何處。往高處拾級而上,來到二層的露天高臺,從黑暗的石室裡走出來,乍現眼前的藍天白雲頓時讓人心曠神怡,矗立的石塔上俯視著一張張似是闔眼又若瞇眼的淺笑容顏,沉思靜定,不發一語,宛若一朵朵睡蓮悠悠綻放。



與歲月共生的塔普倫寺——吳哥城巡禮(其二)

粗壯的樹根如巨人的指爪,一把抓住塔普倫寺的一隅石墻,靜態的植株展現動態的生命力,視線沿著根部盤纏,繞過磚石縫隙,撐開屋簷樓閣,頑強韌性卻也同時溫柔如水,站在它的面前凝望,彷彿可以想像得到歲月涓涓滴滴流過時的姿態。



暹粒吳哥紀行結語:浮光掠影

蔣勳老師說:「帶一本書去吳哥吧!」我帶著這本書上路,在飛機上閱讀,在每晚回到民宿房間裡時閱讀,在麵包車上為同行的表弟妹們朗讀,也記得在巴揚寺(Bayon)無數微笑的佛頭前唸誦了其中一段文字。



暹粒吳哥紀行之漏網鏡頭

漫步在遺跡之中,我們駐足欣賞墻身和神龕裡的傾頹之美,試圖傾聽在此兜繞了幾個世紀的幽幽回音;走出古寺石廟,我們在遺跡之外發掘城市之美,試圖在霓虹燈照不到的角落截取關於生活和生存的奮鬥姿態。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