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上電視啦!我的割膠工人側拍實錄


從小在甘榜*長大的我,對於身邊的家人親眷都在務農這一點是毫不陌生的,有的種可可樹、油棕樹、橡膠樹,有的種酸柑樹、榴槤樹、香蕉樹,一到固定的採收季節,印象中大人們就會忙忙碌碌地跑到園子裡去工作,帶著一袋袋或一籃子的收成回來。

而更早一點的年代,在我還沒開始上小學的年紀,我記得有一段時期,爸媽把我和哥哥放在吉普車的載貨斗,在天還沒破曉的黑漆漆時分帶到橡膠園裡去,我們用麻袋當床被,在車斗上睡覺,爸媽則摸黑在一棵棵如鬼魅般的橡膠樹林間割膠,等到天漸漸亮起,我們睡醒了,他們也幾乎快完成當日的工作。

這便是我對「割膠」最初最深的記憶。



割膠,一直是我童年生活中最常從大人口中耳聞的主題,無論是來家裡串門子的親戚還是上街喫茶的隔壁老鄰居,大家碰面都會不約而同地聊起割膠的話題:今年膠價如何、誰又開墾了幾畝地的橡膠園、昨夜大雨影響了今天的「出勤」等等。

天氣,成了左右割膠收成的決定性因素,這是一個靠老天爺臉色吃飯的古老行業,也是一個逐漸沒落的體力活,對許多人來說,它是天然橡膠產業的最前沿,對我們而言,割膠也是養家糊口的生計來源。縱觀我成長的整個甘榜,幾乎八成的居民都以割膠為業,那曝露在空氣中就會發酵變臭的橡膠,成了所有父母眼中的黃金,也成了供養我輩生活學習的重要資本。



儘管出生在務農人家,我很幸運且幸福地不必親自捲起衣袖入林工作,不若我的有些朋友,必須隨著父母到果園裡去,幫忙割膠收果,除草養雞,我雖然自小也被帶到園子裡,但都只是在和野狗玩耍,用樹枝泥土當玩具,從不曾被要求認真學習拿膠刀拔膠果的技術,甚至到小學以後,父母親為了我的課業著想,不再帶我到果園,讓我舒服專心地在沒有蚊蟲和風雨叨擾的家裡和書本、玩具以及電視為伍。

所以嚴格說起來,我是一次也沒有接觸過「割膠」這一回事,對於相關流程和細節更是一知半解,永遠只記得凝固後的膠汁和膠果有多臭,又有多難洗掉,小時候面對從林子裡回來、一身膠臭味的大人我總是退避三舍,像個不知人間疾苦的溫室花朵。

是次因為表妹的牽線,新加坡新傳媒的一檔探討天然與人工資源的資訊節目《真的不一樣》找到老爸,想借由他來讓更廣大的群眾了解天然膠的收割源頭——割膠工人的工作實況,我才因此有機會對老爸二十多年前的割膠工作一探究竟。



去年七月,製作團隊拉隊到柔佛永平,來到我出生的小甘榜,準備拍攝老爸的電視處女秀,好笑的是,提早拿到腳本的他原來已經煞費苦心地準備好一切,凌晨四點多充當協調員的我帶著攝製組來到家門前時,老爸早已整裝待發,把知道需要拍攝的割膠工具和摩托車都一一排列整齊,等到燈光、收音和攝影機都架設好,老爸便在導演和主持人李騰的指示下演出。



老爸平時說話油嘴滑舌,但我想在面對鏡頭和陌生的拍攝環境下他可能會緊張,反而變得侷促僵硬,甚至口吃,沒想到他竟然應對自如,對答如流,還會在和主持人的訪談中自行加入一些老派藝人的老梗,偶爾還會詢問導演走位的情形,甚至主動建議更理想的拍攝角度。



在一旁待命如老爸經紀人的我一度看得冷汗直冒,心想:哇哩咧!你還給我去指導導演要怎麼拍!但不知是老爸也許天生適合吃這行飯(?),還是攝製組佛心來著,對素人來賓都頗有耐心和禮貌,對於老爸的幾個建議都全盤接受,我想也許是在大自然如魚得水的他,真的對橡膠的知識如數家珍,才能讓門外漢的製作團隊欣然接納。



或許老爸唯一需要加強的部分是他的發音咬字,從小就習慣說得一口土語方言夾雜的他,在鏡頭前雖然聽得出有刻意要表現得字正腔圓,但結果卻變成滑稽的怪腔怪調,讓鏡頭外的我幾乎忍俊不禁!



拍攝完家門前的部分,我們移隊到橡膠園,老爸和主持人套上頭燈,拿著膠刀,在橡膠樹前以身授教,比劃著要如何用特製的刀鋒在樹皮上切割,讓乳白色的膠汁從樹身裡滲出,順著刀痕流進扣在樹身上的杯子,集滿後加入蟻酸將之凝固,便形成膠果,等待隔日的收成。



拍攝並不如看節目那般直截了當,更不如想像中簡單,有時一個鏡頭原來要拍好幾次,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和主持人的對話也至少要來回好幾次,讓攝影師時而捕捉全景,時而對焦主持人或受訪者的臉部特寫,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全體人員的配合。



間中一段空擋時間,我跑去執起膠刀,也想試試看從未試過的「割膠初體驗」,看老爸割得游刃有餘,輪到我時才發現並不容易,除了力道要控制好,太輕割不了,太用力又會傷及樹身,還得彎腰傾身,順著弧度邊割邊移動腳步,彷彿在和橡膠樹跳圓舞曲,眼身手腳都要兼顧。



搞了老半天我才割好一棵樹,還稍微割得太深了一些,扳直腰身後我縱眼全景,那裡少說有五百棵以上,我才具體知曉割膠工人的辛勞。凌晨起床摸黑到樹林裡來,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每一刀都要貫注全神,要快狠準,還要懂得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比如萬一大雨突至,或是碰上森林裡的野豬。



當天光逐漸透亮,晨霧散去,臨近中午,整個拍攝才終於宣告結束,我問老爸第一次拍攝節目感想是什麼,他老神在在說完全沒問題,還不忘自誇他特別為攝製組安排的一些小細節,比如撒在地上的橡膠籽,以及為了讓主持人親自體驗拔膠果的「樂趣」而準備的一雙手套



拜節目之賜,跟拍了半天,我才終於近身窺探到割膠工人的血汗苦勞,每一滴瓊漿潑濺出來黏在衣服上是令人不快的發臭污漬,但涓涓滴滴積滿一杯,一杯一杯集滿一桶就成了生活的甘霖。這是割膠工人面對人生的態度,沒有一步登天的妄想,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地踩過風雨,踩過年歲,才能累積出如橡膠一樣能屈能伸的堅毅與柔軟並存。

- - -
注:甘榜一詞為馬來語“Kampung”的音譯,意為鄉村,是東南亞一帶約定俗成的中文常用詞。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