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深水埗,和盧覓雪一起走入舊時光

by カミナリ
在這趟工作之旅展開之前,香港旅遊發展局的公關詢問我們關於旅地的個人偏好,是要著重在全城至夯的話題餐廳或所謂的「打卡」景點,還是要以米其林美食作為觀光指南的「摘星」路線,他們都能給予我們一些實用的行程建議。

記得當時我告訴負責人,說想要認識多一些香港觀光門面以外的風情,關於人文和歷史的著墨,於是經由他們的悉心安排,相隔一年後,我們便又來到了深水埗。

且這一回,我們還多了一位大有來頭的在地人為我們指路。



重返舊地,記憶猶新

去年的深水埗之行讓我初初見識到香港草根階層的營生相貌,有別於大部分人一貫熟知的光彩奪目,在這裡,時光彷彿沒有香港其他地方走得快。



古舊的唐樓和屋邨滿街林立,大喇喇的蔬果攤和生肉店毗鄰而居,傳統布莊和鈕扣行成排的服飾街蔚為壯觀,居民提著買物走過當鋪和玩具店,轉進一家茶餐廳喝上一杯鴛鴦,吃一碟腸粉,和櫃檯老闆娘老相好般地暢談,關於對面電器街商品又漲價的坊間話資。

相較於旺角的人氣和尖沙咀的時尚,老實說我更喜歡遊走在旅客較少的深水埗,看騎樓底下熱絡喧囂的民生買賣,用眼睛(和鏡頭)記錄街坊鄰里的日常交際。街角有些雜亂但無妨,路上人車交匯亦無礙,茶餐廳外大排長龍的食客看似皆為本地人,鴨寮街上的電器攤販一邊聽著收音機播放的邵氏老歌,一邊把自己隱沒在報紙後頭。



走在當中,除了有舊地重返的樂趣(記憶猶新,且還記得許多去年才行經的商鋪街巷),還有一種似有若無的親切感。那樣的親切緣由,我想應該是在馬來西亞也曾有過的昔日光景,八九零年代的華人老街場氛圍,或許還有紅遍整個亞洲的港產電影的加持,讓即使身處不同的國度,且非生長於斯的我,也交疊出似曾相識的感慨。

二訪深水埗,我們帶著尋味的心情走入香港這座被稱作時光膠囊的老街區,試圖與更多保留在新與舊之間的人事物相遇,而不知是否應循「尋味」這個主題,香港旅遊發展局特別商請了美食節目《尋覓原味》的主持人盧覓雪(Michelle Loo)前來充當我們的嚮導,陪我們一起走逛深水埗,挖掘在地滋味。



明星嚮導,饕饕不絕

中午艷陽高掛,我們從美荷樓一路走到福榮街去會晤盧覓雪,想當然爾是有些緊張,畢竟要見面的這位貴賓可是位正港的藝人,熟悉香港娛樂新聞的旅伴更是對能見上本尊感到興奮。

身兼電台節目主持人、演員、編劇於一身的盧覓雪在香港藝能界經驗豐富,又因其對珍饕美饌的熱衷,手頭上也主持過不少美食相關節目,我們相約午餐,一碰頭她就對美食侃侃而談起來,相當熟悉大馬的她對怡保芽菜雞和檳城炒粿條更是念念不忘。



飯桌上話匣子一開,我們順勢聊到了她最在行的主持,聽她說起現時網絡媒體的盛行,直接也間接地影響了傳統傳播業一事,電視收視率年年下滑,網絡影音平台百花齊放,身為資深媒體人的盧覓雪也不得不感歎,如今吸引觀眾眼球的往往不再是質,而是量,不是內涵,卻是表象,就像大眾今天追求美味的態度,也因社交網站的流行而產生變化,曾經對料理本身色香味的專業堅持,隨著世代價值觀的挪移,逐漸演化成凡事以視覺為重的考量。

「照片一上傳網絡,管他好不好吃,擺盤設計漂亮點的就能迅速抓住人們的目光了。」盧覓雪一針見血,點出現代人在飲食上面臨的迷思。


カミナリ
公共屋邨,毗鄰而居

對美食深具灼見,對深水埗盧覓雪也有一番體會觀察。我們跟隨她走過鬧哄哄的午市街頭,途經一處四面大樓環伺的中央廣場,有孩子們在網籬內踢球運動,有樂齡人士坐在凳子上閒聊歇息,還有一處聚集眾多家長的幼稚園,朗朗的讀書聲從門窗內飄到耳裡。

我們一邊走一邊聽盧覓雪分享香港的「公共屋邨」文化。那就像是我們國內的政府組屋,由政府和志願團體聯合興建的公共住宅單位,以廉宜價格租賃給有需要的低收入戶,自五六零年代開始實行,到了七零年代轉由房屋委員會接管,稱「公共屋邨」,除了居住單位,大多也在範圍內設有康體設施、兒童遊樂場和幼稚園等。全香港目前一共擁有242個屋邨,提供了超過80萬個住宿單位,光是在深水埗就有17個屋邨。


カミナリ
徒步穿過南昌街的這個屋邨,我們意外發現了在車水馬龍的市中心裡夾藏的一份午後閒逸時光,人們相互寒暄串門子,談笑風生,不時有民眾認出盧覓雪,大夥兒就像朋友般聊起來,毫無隔閡。

公共屋邨保留了香港早年的鄰里氛圍,儘管居住條件不若公寓等其他環境優質,但彼此緊密相依的生活習氣製造了群居交流的機會,培養人們互助互利的融洽個性,而這種美德或許在愈發講究個人隱私的時代是愈見單薄了。



藝術中心,貼近藝術

深水埗以凝縮一代韶華聞名,許多人試圖在此回味老香港的一面,但一個城市再怎麼念舊,也永遠不可能拒絕得了時代巨人的叩門,在市政府的城市提升和活化計劃下,深水埗近年來也開始展現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元素,像是盧覓雪此次帶我們參觀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就是隱藏在深水埗老街裡的新星。


カミナリ
說是新星,其實藝術中心自2008年9月開幕至今剛好滿十年,原身為「石硤尾工廠大廈」,經過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藝術發展局等機構的攜手合作,將這裡搖身一變,成為集結本地藝術家的創作工坊,致力於推動香港本地的創意藝術發展。


カミナリ
カミナリ
一共九層的大樓承攬了近140個各類型藝術團體,包括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應用藝術等,以「藝術村」的概念運作,除了提供藝術家一個租金友善的工作平台,還特別開放予大眾自由參觀和報名上課,比如陶藝、紡織、布花製作等,實際拉近人們與藝術的距離。


カミナリ
カミナリ
カミナリ
盧覓雪展盡地主之誼,領我們進入其中幾間工作室,約略了解一下不同的藝術單位在此從事的項目。有趣的是,走廊外看來清冷寂寥,踏進工作室立即感覺人氣充沛,尤其我從這幾位藝術家身上都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熱忱,對自身的創作投入百分之百的感情,藝術的美除了作品本身,我想還有藝術家個人輻放出來的這種堅毅態度。

「好可惜你現在(當時7月初)才來,上個月這裡才剛舉辦一個跳蚤市集,匯集了許多創意手作攤販,非常好逛!」盧覓雪邊指著底下的中庭廣場邊說,她衣襟前掛著的貓咪胸針就是在這裡買的。「很可愛吧?我每次來都會找到很多別具風格的小飾品,因為是手作的,所以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


カミナリ
走出藝術中心,我們朝深水埗鬧哄哄的街頭走去,回頭看一眼那隱匿在高樓林立間的藝術中心建築,若不是有在地人推薦,以一個觀光客的角度來看,我們也許只會過門不入,也就不知道在這個舊區當中,有一群默默為藝術埋首努力的人在發光。


カミナリ
和盧覓雪告別,我們特別謝謝她讓我們看到深水埗民生之外藝文的一面,也很高興在旅遊局的牽線下認識了一位這麼活潑可親的藝人朋友,這絕對會在我們的香港之行中添上一筆獨特的回憶。

二度深水埗,我依舊驚歎於藏身在這裡面的種種不期而遇。


カミナリ
追伸:
1)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官網
2)本文亦刊載於今日馬來西亞《中國報》副刊快意書遊專欄:

prev/ 青年旅舍初體驗——摩星嶺上看維港
next/ 青年旅舍初體驗②——美荷樓的新生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