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去!到西貢看古代火山岩


香港有她醉人華貴的城市容貌,有她市井草根的民生況味,雖然只有彈丸大小,卻因地勢關係擁有不少引人入勝的山巒和離島,在讓人趨之若鶩的都會魅力外,增添一抹豐饒壯麗的自然風光。

眾所周知香港是海港城市,位接中國大陸東南邊臨南中國海,境內一共有263座大小島嶼,仰賴海水生活是港人最早開埠的圖騰景況,沿著海岸線逐水草而居,形成如潮水般生生不息的綿延蹤跡,直到英軍統領,維多利亞港成為東方經濟樞紐,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物質水平發展,直至今日,金融是香港的命脈,漁人退居為一枚時代象征,一種歷史見證。

當鋼骨森林幾乎淹沒了人們頭頂的天空,這些山光水色於是成了都市人的一種心靈召喚,要他們遠離塵囂,親近青山綠水,即使只有短短的一日半日遊,也足以聊慰生命嚮往天地的本質。


カミナリ
聯合國認證的香港地質公園

有「香港人的後花園」之稱的西貢,除了是大啖海鮮、出海垂釣的度假海港,事實上還有另一個更具意義的存在,即香港非常重要的地質公園,這在我正式造訪這個距離市中心約25公里的新界東部前,是完全不知曉的。



在地球漫長的地殼運動中,香港這塊土地經歷了多次火山爆發和板塊移動,如此劇烈的地質變化讓它不止分裂出許多島嶼,催生出許多山嶺,也積累出多樣化的地貌,西貢這一帶就曾是白堊紀火山口的爆發遺址。



從地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何等珍貴的天然教材,是我們推敲古生代環境的重要線索,於是在2015年,原身為「香港地質公園」的西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地質公園成員名錄,更名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承載著重要的人文使命。

而要認識這些古代火山岩地貌,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乘船出海。


カミナリ
乘船巡迴,海路漫遊

香港旅遊發展局為我們這趟見學之旅安排了一艘大船和一名專業嚮導,從西貢碼頭一上船才發現,整艘偌大的漁船就只有我們倆、嚮導、旅遊局負責人和船長。照理說這麼大的觀光船平日應是塞滿十幾人的遊客團體,一起繞著滘西洲周邊欣賞各種獨特的海岸地形,今次托旅遊局的福,我們像是包船般獨攬一片美景。


カミナリ

從西貢碼頭沿著牛尾海出發,迎面而來的夏日海風驅散了午後的窒悶,漁船敞開的窗口外,碧綠的海水在陽光下波光粼粼,拍打著船身激起白濤濤的浪花。

「香港地質公園有兩個園區,一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西貢火山岩園區,另一個則是更北端的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我們坐在寬敞的船艙內,聽嚮導小姐美玲熱心地為我們這兩個外國人講解背景知識。



橋咀洲尋菠蘿包

第一站我們來到橋咀洲,美玲帶我們踏上岸邊,來到一處沙灘前,可見大小礫石遍佈眼前,形成一條長長的沙洲,連接到約500公尺之外的橋頭島,是為有名的連島沙洲,在午後退潮之時,沙洲露出水面,人們可以沿著這個天然形成的地質步道步行到對岸去。



這讓我想起巴厘島的海神廟(Tanah Lot),在潮汐退去的傍晚,遊人走過沙地,到矗立在礁石上的海神廟參拜。

連島沙洲昭示著一個重要事實:約在1億4000萬年前,香港一帶經歷了一連串猛烈的火山爆發活動,其中一座超過20公里的巨型火山就在現今的西貢成型,又經過了幾千萬年的板塊變動,火山沉入海底,目前的橋咀洲就位在這座破火山口的邊緣。



「何以證明?你們看這附近堆積著多種火成岩,有流紋岩、石英二長岩、沉凝灰岩……」美玲領我們到曝曬的大太陽底下,指認出幾塊岩石,在我們眼中,就都只是不同色度的石塊和礁石而已,可美玲卻能一一看出它們的身世,揭開紋理底下蘊藏的歷史證據。

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有著龜裂表面的石英二長岩,乍看之下和香港有名的菠蘿包如出一轍,像剛烘烤出爐、表皮酥脆的裂紋,其實是長年風化和熱脹冷縮之下形成的,而美玲還真的帶來了一個貨真價實的菠蘿包,拿出來擺在岩石旁邊,為我們做了一個最生動的對比。


カミナリ
吊鐘洲看金魚擺尾

我們回到船上,繼續駛向東海海口,來到吊鐘洲。

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奇石嶙峋的沿海地貌,崖壁上的海岩柱切割方正,細看如同積木堆疊,工整筆直的形貌看似人工,實則緣因古代火山熔岩在冷卻收縮和結晶時形成,是一種全球罕見的地質遺跡,除了西貢之外,北愛爾蘭的「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最為聞名。


カミナリ
吊鐘洲的南面因長期受海風浪潮拍打侵蝕,使得岬角與岩體分離,形成海蝕柱、海蝕拱和海蝕洞,因其形狀貌似寺院的大吊鐘,故而得名「吊鐘洞」。而這些海蝕岩又讓我聯結起曾經在墨爾本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欣賞過的「十二門徒石柱」(12 Apostles)。


カミナリ
美玲一邊詳盡地解釋吊鐘洞如何風化成型,一邊要掌舵阿姨把船駛近,要我們看吊鐘岩彎曲如魚尾的「金魚擺尾」神態,可此時浪頭有些大,漁船顛晃得厲害,要從水平面看出金魚擺尾其實亦相當困難,倒是逐漸西下的太陽把岩石表面都染上一抹金黃,燦麗奪目。




繞過吊鐘洲,我們循著滘西洲北岸回到西貢碼頭,在海上搖晃了一個多小時後重新踏上陸地,仍有餘波蕩漾之感,碼頭邊上可見停泊著許多小舟,漁人把當日捕獲的新鮮海產現時兜售,擺滿船身,小販身手俐落地在一格一格的水箱上跳躍移動,為買客徒手抓起一尾大龍蝦,裝進塑料袋裡。

我們和美玲揮手告別,想起她講述岩石成因和特色的專業,彷如上了一堂地理課,坐在返回市區的小巴上,一身黏膩的我們都有一種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ed)的感覺,那些專業術語雖不好咀嚼,但等到我回到家,坐下來花時間仔細回顧,會發現其實十分有趣,除了有機會見識繁華都市如香港其自然郊野的一面,還有一位嚮導為我們詳解所見所聞,這趟生態之旅的確不虛此行。



地球存在46億年,我們今生所見微乎其微,能從遺留至今的痕跡中去想像古生代的澎湃激情,我想不也是一種考古式的浪漫?

就像那句老話:不帶走任何東西,只帶走回憶,不留下任何東西,只留下足跡。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地質公園的保育標語,也可以套用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之於天地萬物,人類何足道哉?



追伸:
1)「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官網按這裡
2)本文亦刊載於馬來西亞《中國報》副刊快意書遊專欄:

prev/ 散策中環,尋找隱匿的歷史軌跡②——大館的新舊交融
next/ 城市巡遊,回到觀光客的角色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