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勝寒——茶卡鹽湖

by カミナリ
下地一陣寒噤,冰清玉潔的世界,真捨不得踩下腳去。
——《行者無疆》,余秋雨


早晨七點半,我們踏出賓館,茶卡鎮上的冷風瞬間毫不留情地撲面而來,彷彿它們是躲在轉角伺機突襲的圍捕者。

縱眼望去,茶卡的街道有序乾淨,但也透露出一種新建成的發展況味,大部分落成的新建築物不是酒店賓館就是餐廳小賣店,專門供應到此一遊的旅客需求。除此之外,更多的空曠處顯露出這裡原來的荒寂蕭索。



這座位於海西烏蘭縣的茶卡鎮因附近有名的茶卡鹽湖而得名,2016年被中國官方列入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但過境棲宿一晚的我們沒有機會見識到太多它獨特的魅力,倒是對在這裡感受到的陣陣嚴寒記憶深刻。

十月中旬的西北,秋意是無孔不入的朔風,海拔3100公尺的茶卡,早晚溫差之大可達攝氏20度,正午太陽最烈之時,氣溫可上升至暖煦的十幾度,猶如國內金馬崙高原之感,可一旦日暮西沉或朝陽初升之際,當大地仍裹覆在濃重的霧嵐水汽裡,那冰凍得足以在眼前呵出白煙的冷絕對是南洋來的我們必須咬牙切齒抵受的。



一早買票踏進遊人仍稀疏的茶卡鹽湖景區,我們雙手緊抱身體,縮脖聳肩地走在遼闊的鹽湖周圍。

太陽已逐漸攀高,將影子在地面拓印得清晰,但烈風仍舊尖利,把我們曝露的臉頰刮得刺痛乾裂。經過一個閃著跑馬燈的電子佈告欄前,看到溫度顯示零下一度,我們面色蒼白,指望陽光能再激昂一點。

不過冷歸冷,面對眼前如夢似幻的景色,我們還是雀躍地東奔西跑張望著,掌中的相機發出清脆的連續快門聲。



遠處的連伏雪山在萬里無雲的藍天下如一張旅遊明信片,鋪展開去的廣闊鹽湖在這個時節因氣溫下降,大多早已呈現凝結狀態,白茫茫的一片鹽結晶,乍一看去宛如白雪遍地,襯著同一色系的雪峰藍空,一抹唯美的冬景既視感,尤其教我們心花怒放。

茶卡鹽湖是一座天然結晶鹽湖,是大約13萬年前當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運動推擠造成青藏高原時,部分海水積滯在低窪地區所形成的,總面積達105平方公里。

「茶卡」一詞源自藏語的鹽池,夾在祁連山支脈完顏通布山和崑崙山支脈旺尕秀山之間,常年積雪的山峰倒映在平靜無波的鹽湖表面,營造出天水一線的鏡像美景,成為旅人俗稱的「中國天空之鏡」。



景區內設有觀光小火車通行,但並不包括在門票裡,必須另外付費。

我們沿著步道一路漫步到更遠的湖心,中途可見各類延伸出去的木棧道,讓遊人可以四面八方欣賞鹽湖周邊的秀麗山水。我看到好幾個身著相仿紅衣長紗的女子,站在藍白相間的遠方如一顆鮮艷的紅豆。

要想體會天地合一的境界,就必須遠離沙岸,走進鹽湖中央,站在半是結冰半是流水的湖中,一邊眺望咫尺天涯的層巒雪山,一邊低俯紋絲如鏡的成像倒影。



我們見那些如螞蟻大小的人站在茶卡鹽湖最遠的角落,腳上隱約可辨一雙雙熒光色的塑膠鞋套,於是便也跑去租了兩雙防水鞋套,直接套在我們的鞋子上,準備下水。

然卻在即將踏進水窪之際,聽到幾位「過來人」勸阻說:「這些鞋套都會滲水,記得要赤腳穿上,才不會弄濕鞋襪。」我們面面相覷,想說如果會滲水的話,穿不穿鞋套又有什麼差別?我更擔憂的其實是冰冷的湖水泡濕雙腳後,我會冷得嘎吱亂顫。



在岸邊躊躇了一會兒,你見光陰蹉跎不得,便索性心一橫,跨腳踏了出去,管他三七二十一,一步步走進冰水交融的鹽湖中。我這種總是最缺臨門一腳的人也只得順勢跟上,四肢僵硬地踩進深及腳踝的水裡,一邊等待隨時沁入肌膚的寒意。

走了約莫二十步,隔著靴子和塑膠鞋套雖能感覺涼意,但並沒有濡濕之感,繼續走下去直到來到了一處偏離人群的地方,我才敢確認自己非常幸運,租來的鞋套完美發揮了防水功能,但一旁的你死著眼神說:「我的左腳沒事,但右腳都濕透了。」

看來這些出租給遊客的塑膠鞋套品質參差不一,也許有的磨破了鞋跟,穿出了裂縫,有的卻堅厚嚴實,滴水不漏,只能看租鞋人的運氣了。


カミナリ
等到我回過頭來,把心思從滲水鞋套移向更開闊的眼界,才發現我們早已置身一片寂寥之中,剛剛那些圍堵在棧道邊吵嚷著要不要下水的觀光客,都縮成了一枚無聲剪影,方圓幾公尺內只有我們和我們被拉長在鹽湖表面的影子。

身後有浩蕩群山,眼下有潺潺水波,定睛細看白鹽結晶,有點像雪霰,也有點像沙子,在深廣的蒼穹底下,我們變得和它們一樣微渺無名。



此刻時近正午,頭頂的太陽終於煥發熱度,驅趕了晨間凝滯的冷氣團。隨著溫度回升,景區的人潮也開始到達高峰,儘管相比於七八月的夏日旺季仍屬小眾,作為中國4A級景區的茶卡鹽湖依然讓許多人不畏寒冷,走在長風忽忽的高原湖畔。

搭乘小火車回到景區門口,馬師傅正耐心等待我們,準備開上又一個400公里的長途。


カミナリ
追伸影片:

前/ 積在心底的一漥記憶
次/ 被鑿開的璞玉
《甘青內紀行》所有文章按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