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斷半島東北——肯逸湖篇


車子行駛在下山的185號公路上。說是國道,但路況顛簸,坑坑巴巴的補丁如窮人的衣衫,又因下坡路相當陡峭,在許多節點我們都必須刻意緩下車速,避免突然的波浪狀隆起。

其實不好開,唯一值得稱頌的是沿途的景致。從金馬崙高原市中心往北,通過甘榜拉惹(Kampung Raja)轉向藍谷(Blue Valley),便開始一路下探平地,相較於打巴(Tapah)的舊山路和新邦波賴(Simpang Pulai)的新山路,這條往東的公路擁有更陡峻也更開闊的山景,以地理學角度來看,才走不到十分鐘便進入吉蘭丹州,而我們當日的目的地還遠在三百公里之外。

早晨七點,天才拂曉,我們便整裝出發,高原的涼意讓人精神抖擻,迂迴的山路卻叫我頭昏腦漲,直到我們轉入185號公路,看到車窗外大片大片的蔥鬱山谷才為之一振。



我們繞著山麓的輪廓前行,在逆光的朝陽中瞇眼細看鍍上金輝的山棱線,每拐過一個彎似乎都有值得期待的風景揭幕眼前。

這趟橫斷公路之旅始於金馬崙高原,終於瓜拉登嘉樓,一路跨越彭亨、吉蘭丹和登嘉樓三個州屬,是半島南方出生的我人生中未曾履及的國境東北,確實是一次印象深刻的國內旅遊經驗。

(題外話:另一次讓我至今難忘的公路之旅是去年同樣從金馬崙高原途經勞勿[Raub]、文冬[Bentong]上渡雲頂高原的中部縱斷之旅。)



是次因疫病之故,政府為管控情勢進行了超過九個月的「鎖國」政策,未能出境遊歷的國人唯有往內探索,在疫情受控的前提下發揚「Cuti-cuti Malaysia」的精神,同時協助振興國內旅遊經濟,不失為一個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重點是大馬本來就擁有令人稱羨的山光水色,如果各方面軟硬體都有所補強,留住國人的青睞不是問題。

短暫在話望生(Gua Musang)停歇了一會兒後,我們繼續趕路,一路上我們都被純樸而熟悉的甘榜風情抓住眼球,毫無睏意。進入登嘉樓州後,還有另一個令我心生嚮往的地景,就是全馬和全東南亞最大的人工湖肯逸湖(Kenyir Lake)。



打開谷歌地圖,會發現我們在進入瓜登市區前,必須繞過這片在地圖上宛如神經元結構的巨大湖泊。位於登州以西、屬於國家公園範圍的肯逸湖面積2600平方公里,是新加坡的1.5倍,儲水量達2360萬立方公尺,是國家電氣局於1978至1985年間建設的水力發電水庫。

這裡前身是縱谷山地,因此當溪流百匯於此形成全國至今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後,當初的山嶺遂成了現在漂浮其中的島嶼,據統計肯逸湖擁有大大小小共340座島嶼。

肯逸湖之大,要我們繞著它的北段蛇形而過才能有所體會。



我坐在副駕座努力伸長脖子,竭力想從握著方向盤的你身邊看出去,卻只能在間隙滑過的林木中瞥見一點點銀粼閃爍,有時一個轉向後,連那一丁點零碎的波光也不得見,只有重重復重重的山巒與我們並行。

其中一兩次,在某處柳暗花明的開闊後,我終於瞧見了汪洋般的一片水域,肯逸湖的一隅,在地平線盡頭卻環伺著層巒疊嶂,形成一幅山水奇魅之景。



如此繞湖而行的路程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這讓我想起去年底在中國西北旅遊期間開車經過的青海湖,那一次我們也是沿著湖畔奔馳,只不過相較之下,青海湖要比肯逸湖大超過一倍。

我們稍事停留在肯逸湖旅遊中心,因為唯有在這裡,我們才能就近拜會這個小學地方研究課本上介紹過的著名湖泊,一方面也料想我們應該不會再山長水遠地來這裡第二次了。



當天適逢馬來西亞國慶日,進入肯逸湖旅遊中心的車流相當可觀,對比剛剛我們走過的荒山野嶺——儘管是前往肯逸湖這座國家級旅遊景區的唯一道路,沿途除了重型卡車之外,幾乎鮮少看見一般車子——我們感覺像是突然走出了人煙稀罕的叢林,回到熱鬧的聚落。

在湖畔隨性走看,因正午烈日罩頂,那熱度對於久住高原的我們而言一時還真有點難以消受,正巧前方擺渡而來一艘船屋,我們躲在樹蔭下看建成兩層樓高的水上房屋如渡輪般緩緩漂向岸邊。



周遭幾乎全是友族同胞,應驗了你之前告訴我的,在丹登一帶,人口比例不到5%的華人在這裡將明顯感受到少數族群的身份,我刻意梭巡了湖畔公園好幾遍,還真沒見到一個華族身影。

簡單地走馬看花了半小時左右,我們便回到路上,繼續朝50公里外的瓜登市區衝刺。在車上聊起本地的旅遊業之際,我們都忍不住拿那些我們曾讚賞過、觀光發展已臻成熟的國家或地區來比較,然後異口同聲地感到些許惋惜。



大馬從不缺充滿魅力的自然風光,但僅從令人搖頭的道路建設(而且根本沒有公共交通)就不難猜想,為何有些非常值得造訪的地方一直乏人問津,有時並非人們崇他媚外,而是本地旅遊的便利性和完善度明顯不足。

當然還有總是被忽怠的各種細節,在這裡就不一一詳述。總之,小學課文裡的肯逸湖我們在這一天終於親身拜訪了,我們只能當個自私的觀光客,兜轉兩圈,拍了幾張照片紀念,然後就此告別,帶著非常私我的情感去印記這片湖泊,和這一年國慶的到此一遊。



追伸:本文節錄內容刊載於2020年10月14日馬來西亞《中國報》副刊<快意書遊>專欄: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