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設
最近看到好幾宗「人設翻車」的事件(不僅演藝人員),在網路社會引發討論且持續發酵。人一多嘴就雜,如果當事人未能及時跳出來表態澄清或道歉,霧裡看花的眾人要嘛被輿論風向帶著走,從此認定一個他們選擇認定的立場,要嘛永遠搞不清楚真相為何,然後只能默默在鄙夷和信任之間自我拉鋸。
這讓我想起近來追看的「霸權」新番《【我推的孩子】》(推しの子),由赤坂明原作、橫槍萌果作畫的人氣漫畫,今年4月動畫化後,搭配記錄破壞王YOASOBI量身打造的歌曲<アイドル>,一舉將這部揭露藝能界各種黑幕和操作手段的故事拉入平民百姓的視野,讓觀眾看到演藝圈原來是如此這般運作,有各種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說到人設,即人物設定,最初我想應是來自電玩或動漫界的專有詞,為遊戲主人公或漫畫角色事先設定好各司其職的性格表現,以便在劇情推進時作出相應的行為,幫助豐富或完滿一則故事。
後來人設從2D進入現實,開始成為檯面上名人的推廣工具,他們照著決定好的人設演繹自己,文青的可愛的詼諧的才華的博學的知識分子的上流社會的,然後彷彿擁有了一套腳本,面對各種狀況或話題時都能順著這樣的性格展演,維持一貫的形象,在百花齊放、目不暇給的自媒體時代特別能攫住受眾的目光,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誠如我在《我推》看到的,如果本人的真實性情與人設相距甚遠,那麼「表演」的成分便增加,而表演是有時間和空間上限的,「演員」總有一刻需要回到自己。當信以為真的粉絲意外發現偶像其實並非如大部分時間看到的那樣,擁有包裝之外的另一些面向時,尤其當這些面向還是在道德標準上受到爭議的,所謂人設將崩壞。
回過頭來,作為受眾的一方,我們難道沒有要負的責任嗎?經紀公司或公關單位向大眾銷售名人的特定形象,我們從未有過一絲疑慮便全盤接收,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的怠惰。我們沒有核實對證,他們是否確實如文宣企劃所言的表裡如一,我們無法花多一點點的時間去查驗他們過往的身世背景,因為在這個人才輩出、15秒即成名也15天即消失的名氣速食時代,我們其實根本也不在乎。
於大部分人而言,他人的人設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話資,但在當事人眼中,經營和維持一個人設牽涉龐雜的行銷理念,一個錯手或失足很可能導致全盤皆輸,不僅一夕之間賠掉事業,更嚴重的還會讓演員的身心靈遭受難以想像的壓力,甚至攸關生死。
比較讓我惶恐的是,當人設的概念已經植入日常,見慣不慣,似乎我們連看身邊素人都會情不自禁為對方追加一個人設,就像「標籤」一樣。我們有時會自作多情地為對方套上一枚面具,單方面期望他們照著這張臉譜做表情,而當他們無預警脫稿演出時,我們總把那股失落轉嫁在不知情的他們身上,然後還暗地裡嫌惡他們的虛偽。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