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也要錙銖必較


因為手機裝置了一個睡眠記錄App,每天醒來時我都會習慣性地去點開查看自己大概睡了幾個小時。和朋友聊起這個話題,對方反問知道了又怎樣?你睡足八個小時或是前一晚你只睡了三小時,隔天起床後不管身體更加睏倦或是更加抖擻,你仍舊要按表操課一整天。無知有時反而是一種不計較,不計較數字甚至感知,瞞過自己也就不掀一絲波瀾。

我頓時語塞。

想起來,自小我就在睡眠時數這件事上有著難以言喻的龜毛,到了錙銖必較的地步。小學時期父母規定,看完九點檔連續劇後,晚上十點的新聞音樂一嚮起,就要回房上床睡覺。到隔天早上六點起床大約睡了八個小時,對仍在發育成長的孩童而言算是足夠了。

這樣的八小時觀念不知何時便深植我心,只要有一晚我稍微睡遲了些,或是輾轉反側一陣子,我就會開始伸出手指頭,在黑暗中默默數算著自己「還剩下多少個小時可以睡」,越數當然越在意越焦慮,到頭來往往不是神經質地哭起來,就是抓著抱枕跑到父母的房間去尋求安慰。

這樣的情況到了大學時期稍微改善,因為除了早八的課以外,大多數時候我可以自由調整作息,對有沒有準時入睡這件事也比較放寬了心。加之那是我第一次離家外宿,第一次體驗獨立生活的樂趣,熬夜不眠和睡到日上三竿都有青春的體魄作為後盾。

成年後踏入社會,開始朝九晚五的通勤生活,那種根深蒂固的計較精神於是又捲土重來。工作生活的時間壓力緊迫盯人,睡眠於是成為更關鍵的休憩。那個時候智能手機開始普及,只要前一晚臨睡前我刷手機刷過頭了,我就會認定自己少睡了好幾個小時,而這樣的「暗示」總讓我的身體反應出精神不濟的狀態,日復一日都在睡不夠的迴圈裡掙扎。


記得好久以前我寫過一篇名為<自然醒>的文章,我想就是那個時期有睡眠焦慮的我,對一到週末得以不顧一切地睡個夠表現出的嚮往:

「於我而言,不知道為什麼,從小我就對睡眠時間很在意,所以到了周末,我總是期望自己可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埋頭大睡,直到日上三竿,直到自己的意識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擾下回過神來。」

曾經他人眼中的作息乖寶寶,後來竟熬成了徹夜不眠的夜貓子,直到晨曦微光乍洩才準備鑽入被窩,我想這是連我自己也預料不到的。除了因為胃酸逆流偶爾來攪局,有時也被睡前一個糾結的念頭纏住,預留好的一整夜就這麼虛耗掉了,像是原本絲滑的湖面被小石子一顆一顆投入,泛起再難止息的漣漪。

不過直至今日,儘管有時日夜顛倒,我仍舊本能般地在意著自己的睡眠時數。前一晚若只睡了三小時,這一晚就會期望多睡點把它補回來,像個在菜市場和攤販討價還價的歐巴桑,追求的也許並非實質數目上的增減,而是心境上有沒有夠本的貪婪。我貪睡卻睡不好,又能怪誰?

而只要這一天起床,我點開睡眠App看到滿意的時數,就會像收到漂亮的健檢報告那樣,既驕傲又充滿感激,也像RPG遊戲主人翁又成功賺進了一筆經驗值,彷彿離下一次升級又更近了些。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