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談論實體專輯,我說的其實是……
幾年前的清明還是春節期間,回到老家的那幾天,我心血來潮把房間「神壇」上供著多年的所有あゆ專輯撈出來,搬到空曠的客廳地板上一字排開,才再度驚覺這個我追隨了二十幾年的女人讓我自願灑下了那麼多錢(笑)
同時間別有一番感慨的,是這個時代面對實體專輯的態度。
從早期的盜版山寨CD在夜市隨處可見,到中間過渡到音樂數位化時CD銷量慘澹,直至近幾年,隨著黑膠唱片和卡帶的重新回流,光碟作為音樂載體的地位似乎也跟著稍微回升了一些。年輕世代購買實體專輯的人數逐年趨多,將光碟或唱片從盒套裡拿出來,擺放在播放器上,按下播放鍵聆聽已蔚為一股風尚。
我很慶幸自己在年少時代就一股腦地投入那個收集喜愛歌手專輯的潮流,儘管當初身為一位鄉下的中學生,不僅必須靠微薄的零用錢入手想要的東西,在那個資源不甚流通、資訊不夠普及的年代,尤其要買進一張海外正版J-pop專輯,如今回頭來看,確實需要經過重重難關。
每每和熱愛音樂的表弟聊起我輩時代的音樂盛況,都有一種「話當年」的老調重彈。除了不遺餘力讚揚九零至零零年代的華語和日本流行音樂高峰,我也不時回憶起那時自己購買實體專輯的實際經驗。
整個鄉鎮幾乎沒有一家正規的唱片行,加上那個年代人們的版權意識不足,音樂這種通俗的娛樂活動通常被視為靡靡之音,不必太考究音質和智慧產權的問題,於是小地方的人習慣到夜市攤販選購各種「燒錄」(年輕人還熟悉這個詞嗎?)的光碟,裝在印刷拙劣的封面封底外加一層塑料套裡,很陽春但也很搶手地販售著。
嚴格說來,高中附近有一家販賣正版CD的小店,說是店面但又三面無墻,僅靠一個簡陋的頂棚和樑柱撐著,唯一的一面墻裝置成CD架,嵌入了各種流派的專輯盒子,隔著一條馬路對面就是本地濕巴剎。
我記得我在這裡買的第一張CD是玉女掌門人蘇慧倫的《Happy Hours》,好像唯有這裡可以找到當時最流行的正版專輯,只要跟老板說一聲,他就能幫我們下單代訂,耐心等個幾天至幾個禮拜,就能拿到來自台灣或日本的最新大碟。我大部分的孫燕姿專輯應該也是在這裡買的。
對於一個甘榜小鎮的青少年而言,這裡就是最近的天堂。沒有網路,沒有智能手機,沒有Spotify海量的音樂庫存,僅是從電視廣告或收音機音樂節目中聽到あゆ獨特的嗓音唱著:「どうして泣いているの?どうして迷ってるの?」,然後跑到這家小小的唱片店,像投幣到許願池般,老闆就會將遙遠東瀛的歌聲帶到我面前。
二十幾年前,一張進口唱片不算便宜,我記得都要馬幣四十好幾,那時還會跟老闆硬拗個幾塊錢折扣才甘心;現在回想,買CD還能討價還價,真是個回不去的美好年代。
就這樣,每個禮拜用心把父母給的零用錢存起來,作為通往廣袤音樂汪洋的入場券,打開每一張專輯都像登上一座島嶼,上面承載著讓人眼界大開的精彩世界觀。我們是尋寶的水手,循著Tracklist的路線指引,一首接一首地往前探索。
很多年以前,這家唱片店因為市區規劃被推翻了,聽說後來搬到另一處重新開業,那時我剛好高中畢業,獨自到外坡升學,也就沒再踏進小鎮的唱片店了。網路逐漸普及後,上網買CD也就變成順理成章之事,如今走進一家店購買專輯已是宛若考古的復刻行為。
或許正是我們每一次焦急期盼一張專輯問世的心情,讓薄薄的一片CD因而有了難以取代的份量。即使經過時光殘酷的淘洗,音樂不再只是音樂,而是透過一枚實體壓藏了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獨家記憶。
而自上一回一字排開あゆ專輯又過了好幾年,今天迎來了她出道26週年,她的音樂旅程或許真的即將告一段落,但這一路來的陪伴是我見證自己成為自己的證據。
これまでの全てをありがとう、あゆちゃん!
告別是為了將來的重聚,就像她在<BYE-BYE>中唱的:
Byebyebye bybybybye
未来で指切りして
今は君にここで、ばいばい。
(Byebyebye bybybybye
勾勾手指約好未來重逢
就先在這裡道個別吧 拜拜。)
追伸:
①濱崎步26週年單曲<BYE-BYE>PV:
②本文亦刊載於2024年5月30日《星洲日報》副刊<星雲>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