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女人的貪嗔癡慾,四個姊妹的愛恨情仇——日劇《宛如阿修羅》劇評


「女人的嫉妒心燒起來時就像阿修羅,氣量小又愛猜測。」

日劇《宛如阿修羅》(阿修羅のごとく)裡的男性角色一語破題,道出了三度改編自日本作家向田邦子同名小說的故事核心。阿修羅為印度古神,驍勇善戰,卻也潛藏著嫉妒和怨恨的情感,作家向田邦子藉此隱喻女性,而導演是枝裕和則把圍繞在四名女性身上展開的家庭倫理劇,用詼諧又血淚交織的寫實風呈現在觀眾眼前。

是枝裕和曾說過他非常喜歡向田邦子的這部經典小說,70年代擅寫家庭劇的小說家兼劇作家向田邦子,被華人圈譽為「大和張愛玲」,除了在文學作品中刻畫細膩的人性光影,在影視界亦非常活躍,改編成舞台劇、電影和電視劇的作品不計其數。

是次是枝裕和親自改編和執導《宛》,是自1979年NHK首播和2003年的劇場版後,三度重製的七集影集版,讓一眾日劇迷和是枝裕和的粉絲都相當期待,未上映就已經引起高度討論。


劇情講述昭和時代末尾(約70年代)的四姐妹某天意外發現年屆古稀的父親外遇的事,以此為契機揭開了故事帷幕。藉由四個血濃於水的手足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件「家醜」,描摹出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持有的價值觀,以及身為女性在那個年代所必須承攬的日本社會賦予的角色。

看過是枝裕和執導的家庭群像劇如《小偷家族》、《海街日記》的話,就不難發現他對處理這類題材很有自己的一套,用別於一般的眼光切入日常,把偌大家族成員之間的糾葛各自梳理,獨立聚焦,卻又同時彼此纏擾,像大多數亞洲社會裡的家庭關係,難以一刀割捨,分道揚鑣,於是只能在日復一日的羈絆中相愛相殺,嫉恨著、提防著,卻又口是心非地關懷著、疼惜著。

開辦插花學校的大姐守寡後與課堂學員的人夫暗通款曲多年,對於老父親的出軌因而多了幾分心虛的同理,少了其他姊妹無法原諒的貞烈;

全職家庭主婦的二姐努力詮釋日本女性的典範,相夫教子,溫良恭儉讓,因父親對母親的不忠而開始也對枕邊人疑神疑鬼;

個性老實木訥的三姐請來徵信社蒐集父親愛人的證據,因緣際會之下對徵信社員工動心,卻因為戀愛學分零分而拙於言表,無法坦率表達自己的心意;

和默默無聞的拳擊手男友同居的小妹一直承受著周遭親友的白眼,為了熬出頭,小妹執拗地把自己的青春孤注一擲在渣男身上,即使發現對方偷吃,也含著淚把自尊跪在腳下……


每一個角色都鮮活立體得足以寫成一部各自的篇章,向田邦子寫女性的柔弱無奈,像大姐無法斷開與小王的私情,像二姐不敢在丈夫面前顯露太多猜忌;也寫她們試圖跳脫社會和時代框架的那些細微但明確的姿態,如笨拙追愛的三姐所展現的勇敢,如努力把男人推向事業巔峰的聰穎小妹。

是枝裕和曾表示向田作品裡的幽微細節是他的美學啟蒙,於是我們在影集裡看到了各處閃閃發光的生活碎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老母親到丈夫情人的寓所外偷偷張望時所摔破的雞蛋——或許鏡頭裡流淌在柏油路上的蛋液,正是替代了女人一輩子不敢在人前流下的淚水。

除了奧斯卡名導的光環,影集的演員陣容可謂鑽石組合,老戲骨宮澤理惠和尾野千真子互飆演技教人看得十分爽快,新生代的蒼井優和廣瀨鈴亦非常搶眼,尤其三度和是枝裕和合作的廣瀨鈴,這一回在《宛》中幾乎脫胎換骨,把小妹從任性到豪氣再到迷茫的心境轉折詮釋得絲絲入扣,是我看得最入神的一個角色。


其他還有久違的本木雅弘、演技派松田龍平及內野聖陽,都為這齣劇畫龍點睛,將四位女性的輪廓襯托得更加光影有致,愛恨分明。

値得一提的是,影集開場和結尾的設計相當巧妙,開場時可見四姊妹分別對著鏡頭怒摔身邊的物品,在慢鏡頭和重節拍音樂下呈現出一種滑稽的畫風,而直到片尾上字幕時,觀眾才看到被四名女性甩臉的對象,以及他們皺眉瞇眼的狼狽樣子。這或許是是枝裕和的幽默,聚焦時代女性外顯的憤怒,同時對應男性在這些強勢下的畏避與退卻。

有人說,四姊妹的愛恨情仇故事猶如路易莎奧爾科特(Louisa Alcott)的《小婦人》(Little Women)東瀛版,但我想起更多的是是枝裕和另一部同樣講述四姊妹的《海街日記》,惟《宛》更加辛辣嗆口,直指貪嗔癡慾的戲肉,儘管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語言下已經柔和不少,但昭和時代劇能在當代男女心中引發共鳴,我想這或多或少也印證了我們都是情感路上的阿修羅。

在苦澀的關係裡勉強掙扎,在剪不斷理還亂的家族牽絆中彼此叱罵,然後聽到前來勸和的老父親一句:「十年後你們會笑談這一切」,便明白這輩子家人應該就是這樣了。



(以上劇照為Netflix版權所有。)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