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片段之感CXXXVI


(一)時間的魔術
讀鍾文音新作《文青櫃姐聊天室》,裡面說到她為了轉換長照病母的低靡心情,不是選擇寫作或文學演講,而寧可委身在時薪更低的櫃位當班。

因為心思紛亂時,遇上黏稠的文字反而可能會加重病情,胡思亂想,陷入更深的悲觀。走入日常,挨近消費和物質的浮華世界,邂逅各種被生活和慾望追趕的形形色色的人,看他們也有各自的俗塵煩惱,不意間竟撫慰了自己如漩渦般的內心暗潮。

我想起自己類似的情況。幾年前身陷嚴重胃疾時,肉身的疼痛不斷折騰心智,到了連日常吃喝拉撒的意志都被折損的地步,那個時期是我離文字最遙遠的時光。

我迴避書本,因為翻開所見都是一道道芒刺,他者靜默的呢喃——即使是最溫柔的描寫——也像是唐僧對悟空念誦的緊箍咒,教我心煩意亂;而執筆(或在鍵盤上)寫字更是讓我避之唯恐不及,我懼怕的不是正視自己的苦悲,而是要把它們稀釋成明晰的字句,再用自己的雙手親自產出,那就像是拿起手術刀剖開原本就已經淌血的傷疤,再小心翼翼地縫合起來。

顫抖的手無法精準做到,也可能因而刺得更深,於是索性暫且逃開,像鍾文音說的「密室逃脫」,遁入柴米油鹽的光影裡,等待時間的魔術,把孱弱的自己塞入禮帽,再抽出另一個更好的樣子。


(二)「日」常
我看日劇《小鎮星熱點》(ホットスポット),跟在騎著自行車的清美身後滑過河口湖大橋,一邊忖度著幾個月前,自己是否也曾在那些街巷仰望雪化妝的富士山;

我讀夏目漱石的經典名著《我是貓》(吾輩は猫である),想像著約一個世紀以前的大正時代東京,一棟屋根長草的簷廊下,一隻灰貓正懶洋洋地竊聽主人和文友居士之間的漫才對話;

我聽日本麥當勞特別企劃的混音主題歌「ティロリミックス」,YOASOBI、Ado和星街すいせい個別的代表作彼此交錯融合,拼貼出一首妙趣橫生又音樂性十足的歌曲,突然就想來一份熱騰騰剛出爐的酥脆小薯;

我從收納櫃裡取出日本小七買回來的聯名款奶油夾心餅,捧著手掌咬一口,不讓碎屑灑落滿地,然後藉由融化在舌蕾的酥香領我回返早稻田夏目坂上的那間民宿;

我向著一份擺盤精美、色彩紛呈的Nasi Kerabu雙手合十,低聲說出「いただきます」,把漂洋過海而來的禮數注入自己體內,懷著感恩的心享用送到我面前的每一口飯菜;

我刷手機読売新聞,驚訝於三月中旬的關東竟還下大雪,或是被博多新開的拉麵店攫住目光,迫不及待把相關網址發送給幾個臭味相投的朋友,一起一鼻孔出氣地討論著實際上離我們相當遙遠的人事物。

我的日常充斥和製元素,因而我想,即使久違那座大和列島,我也依舊像是杵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氛圍,有些矯情又自得其樂地,不礙著誰,把尋常光影描摹成心中嚮往的樣子。


(三)思辨訓練
他們說在網路上讀網友的留言會變得怨氣太重,或是學會譏諷酸言,負面情緒滿載,於是有的人抗拒留言區,僅只把目光停駐在主要文章或新聞內容上。

我想起自己也讀過好多張牙舞爪的評論,尤其那些喚起人們正義感的事件,惡毒咒罵與人身攻擊總是不在少數,看久了確實會有種浸泡在淤泥裡的不適。

可另一方面,網友的幽默感有時也惹得我忍俊不禁,像是突然放錯重點,被神來一筆的創意戳中笑點,然後竟忘了原來的事件核心價值,或是暫且將其他辛辣言辭拋到腦後。

看留言看的是大眾的風向,也順便訓練自己的獨立思辨能力。就像看藝人針對狗仔丟出的那些奇葩提問的回應,我總是興味盎然地觀察他們,要如何一邊不得罪媒體長官贊助商,一邊盡明星之責交足功課,同時還不忘守住倫理和人性三觀的防線,說出政確而體面的答案,最後面面俱到又皆大歡喜。

然後我也常試著揣想,換做是自己在那些境況面前,又該要如何應對,藉此練習在官腔和誠懇之間的適當拿捏力度。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