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結

看完了電影《海神號》(POSEIDON),並不會有害怕坐船或害怕海的變幻莫測之類的後遺症。不出所料的是,大家都拿它與多年前的《鐵達尼號》作比較,而且我身邊朋友的觀後感都一面倒地傾心於年前的經典之作,說什麼“根本沒得比”、“差太遠了”之類的話,很明顯地並沒有對《鐵》預期般一樣的預期《海》,也沒有《鐵》給予他們的震撼力與後坐力之強。

都是如此不是嗎?成為經典之後的作品,都好像某種不知名的病菌或癌細胞,無意識地潛藏在大眾體內,同化了原來的細胞體,變成無可取代的物質。當在欣賞新崛起的類似作品或被歸類為同一類型的作品時,這些物質就會發生作用,影響人類的中樞神經與判斷力,使他們無法客觀地評定這部作品。我姑且稱這類主觀影響為某種“情結”吧!當然也是有例外的情況。只是大致上來看,這種情結還是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根深蒂固呢!

也有其他相同的情況吧:來到朋友的家鄉,每每當朋友熱情地導覽兼推介當地“不可不吃”的著名美食之時,要不是真的特別好吃,心中一角也都會悄悄浮現出這類“其實也還好吧”或“很普通”或甚至“一點也不美味”的話語吧?然後展開一個僵硬的不自然的微笑,裝作很好吃的樣子頻頻點頭敷衍過去,並開始懷疑朋友的美食鑑賞能力。

然而,當回到自己熟悉的城市時,總不也是會偏好性地選擇常去的那幾家餐館或小食店,有時明明知道水準已大不如前或原來的掌廚將技術承傳給子女而變得不能相提並論,但就是還是會習慣性地,還是說情結作祟般地持續光顧。因為從小到大都在吃街邊轉角的麵攤,父母總是一邊吃一邊頻頻稱讚在爐子前賣力擀麵的師傅,所以即使多年後,自己也踏出了這個小小的世界在外面逛了一圈,舌頭也經歷了更多的味覺刺激,即使如今老邁的師傅已失去當年的靈巧,卻仍舊吃得津津有味,全然背叛了舌頭的真實感受。

是要說堅持己見呢還是各人觀點截然不同,品位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因而造成相異的見解,確實也很難一語道破,不過我想情結還是存在的。是除了客觀的外在因素之外影響你判斷力的主觀因素,這之中一定存在著傾向性的基準,在還未衡量之前天平早已往一邊微微傾斜,而這個傾斜很難被糾正回來,可能是時日的累積,可能是基因的關係,可能是個性,可能是學習環境,太多的可能。那個轉軸早已被固定下來,過於用力地拗,或過於強迫自己,只會把它弄壞,或歪得更加嚴重!

無論怎樣,各種各樣的“情結”確實是存在於大多數人的心中,或是思考的腦纖維里,推進思考速度,或是順滑思路,把記憶裡一個曾經鮮明且深刻的印象篆刻出來,變成一種偏好。


PS:斗膽模仿了村上先生的筆調來寫這篇:-P

Comments

  1. 趕去上課前,突然想到...我們是不是總

    在離開了那些事物後才開始對它們有了了

    不斷情結...



    四年後,會否我也對著台灣有一段這樣的

    情結...如同我現在如此思念著的一

    切...

    ReplyDelete
  2. of cos u wil!

    we hav these complicated

    thinking tats y we r called

    homo sapiens...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