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胡晴舫的沉默

閱讀時讀到好的句子,有些人會用筆在書上做個記號,或是把那一頁的邊角折起來,作為下次書寫創作的引申或申論題材,但愛書成癡的我,總不捨得在書上畫下任何一點痕跡,更不願意將書頁折角。

因此,在讀到產生共鳴的段句的時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拿起身邊的筆記本和筆,抄寫下來,或是(如果段落太長)將書名和頁碼精簡扼要地記錄下來。

胡晴舫的《濫情者》總是讓我讃歎她和文字之間那種欲拒還迎的曖昧關係,像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冷眼看待世間一切的亂象,又像個耽溺其中的當局者,混亂不清地吶喊內在的澎湃與無奈、悲憤與跋扈。

在<沉默>一文中,我邊讀邊打從心底簌簌顫抖,因為我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從一個陌生的他者文筆中,看到了連我自己都不能明瞭的隱蔽模稜之情緒,我那刻意緘默不語背後的理性動機:


沉默最能折煞人。辱罵其實是一種激情,仇視其實是一種在意,哀號其實是一種請求;唯有沉默,是全面的相應不理。只有從對方的沉默,一個人才學會自己多不重要且惹人嫌棄。

那個人已經離開,連影子也帶走。你的呼喚再怎麼柔情、又怎麼淒涼,都無法越過那看似已經無盡卻仍繼續加寬的距離,進入那個人的感知裡。他不做回應。他不能撫慰你的痛苦──或者,不想。他擔心後面會有更多無謂的牽扯。他害怕,他的寬容與憐憫,將會加深你對他的依賴心。而,他現在最想做的,就是把他身上所有寄生植物通通拔走,所以他可以趕緊上路。

他一動身,就只剩下沉默。無聲。靜止。讓你連抱怨嫉恨的對像也找不到。因為沒有互動,你就不能構思策略。接不到他的訊息,你沒有數據資料可供分析。你彷彿進入一個偌大黑洞。除了無助地迷失,沒有其它選擇。


沉默使人發狂。因為讓你明白你完全徹底無能為力。你什麼不能做,什麼也做不了。對方心意堅決如石。

那代表了一種完全的拒絕。至死都不會放棄的否定,對他來說,他永遠都活在跟你不同的另一個世界。因為他不承認有你的世界。

面對沉默,是一場意志力的戰爭。你一方面想盡辦法要軟化對方的鋼鐵心腸,同時,出於不知名的驕傲,你亟欲強化你自己的意志。你拉拔自己踉蹌的步伐,整理衣領,想要直起背脊,裝作沒事兒地走過你剛剛才狼狽滑跤的一塊泥地。你無論如何都要故作鎮定。那是你維持最後一點尊嚴的方式。



我想,再也沒有誰,包括我自己,能把沉默如此意象優雅地呈現出來。再沒有誰,能將我無法用言辭述說的內裡,接近百分之百地轉譯。像是極專業的考古學家,利用其專精的學識和技術,讓埋葬了千年的古物完好無損地重見天日。

還好──我輕輕歎了口氣──還好這些字句不是出自一位身邊我所認識的人,否則,我將感覺自己像被剝光衣物,沒有遮蔽、赤裸裸地走在大街上,無地自容地羞愧,卻也沒有可以遁逃的場所。

還好,她是胡晴舫,那是屬於她的沉默。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