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

“我們的身體裡居住著大量的寄生蟲。”

這是出自日本科幻大師瀨名秀明的暢銷小說《寄生前夜》(パラサイト・イヴ)裡的一句台詞。閱讀了這本小說後,我不得不對人體細胞的奧秘懷著深深的敬畏。

《寄生前夜》講述的是人體細胞裡面、作為提供細胞一切活動所需能量的線粒體進行“叛變”與進化的科幻故事。一直以來,線粒體被認為是寄生在寄主(細胞)體內,以一種互惠互利的關係維持良好的共生:線粒體產生ATP供給細胞活動,而細胞核則安排調度好糖、脂肪等製造能量用的原料。然而,故事中的線粒體卻開始躁動不安起來,企圖取代主控一切的細胞核,轉而成為新一代寄主。

主人公是一位在某大學任職的生理機能藥學系研究員,研究對象是線粒體。他的妻子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傷及腦部,變成腦死病患。由於妻子生前在器官捐贈所登記過,願意捐贈出自己的腎臟,於是腦死後的她腎臟便被摘除,提供給一位符合要求的腎臟病患。另一方面,無法接受妻子逝世的事實,主人公藉用自己的專業,偷偷取出了妻子的肝細胞,命名為“Eve”,進行繼代培養,以期自己的妻子能以細胞的形式繼續存活下去。他卻沒想到,“Eve”中的線粒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突變進化,伺機利用接受自己妻子的移植腎的女孩身體,來發動一場人類史上線粒體針對細胞核的叛變,以取代人類,邁入嶄新的階段。

嚴格來說,這是一本以科幻題材之名來探討科學知識的小說。它具有非常學術性的內容,書中不斷出現極大量的科學專有名詞(成纖維細胞、脯氨酸、錐蟲藍……),甚至連手術過程的描述也一一詳述。若對科學沒有一定的興趣與認識,閱讀起來還真會有點費力。應接不暇的藥劑名稱與細胞構造的學名頻繁出現在小說的陳述當中,《寄生前夜》並不屬於一般通俗的輕鬆小品文,而更該看作是充滿科學性質的深度小說。

對於我這個高中理科畢業後就不再接觸甚麼細胞核細胞質的人來說,閱讀此書還真是考驗我僅有高中程度的理化知識。我必須努力檢索腦海裡逐年模糊的生化定義法則,靠微薄的基礎去理解深奧難懂的字詞。往往一個句子我得唸上好幾遍才“大略”抓住了所要表達的意思。不過有些句子還真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参透,例如:

“過氧物酶體增殖劑安妥明能誘導小鼠肝細胞內線粒體的不飽和脂肪酸Beta氧化酶”(就連打這行字我都花了許久時間找字!)

而為了不阻斷我繼續閱讀的興致以及流暢度,我通常都帶著懵懵懂懂的心思往下讀,期待接下來的故事進展能更具體地表現這些理論依據。

雖然閱讀時必須全情投入、專心致至,瀨名秀明這部被喻為不朽經典的大作對我來說仍然是充滿吸引力的。新穎的描寫角度與小說題材建立在牢固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體現出一部集學術與藝術於一體的大作。根據原著小說改變而成的同名遊戲也被廣大玩家奉行為Play Station的“必玩電玩”之一,而曾經瘋狂沉迷該遊戲的我如今閱讀此書也還回味無窮(雖然遊戲的故事是發生在小說之後,舞台也遷移到了美國)。

閱讀完畢,除了學習到許多人體構造等知識外,你不禁也會開始顫抖,懷疑自己體內的線粒體是否一如安分守己?抑或是早已蠢蠢欲動?如同小說裡的“叛變”。難怪《寄生前夜》即使被歸類為科幻類型的小說,在當年(1995年)仍然堂堂獲得了第二屆“日本恐怖小說大賞”! 這樣的恐懼遠比任何外在的妖魔鬼怪更加慑人!


~遊戲主角Aya Brea~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