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不共苦

我發現,有些朋友真的只能同甘不共苦!

你肯定會將你龐大的朋友數據库分門別類處理,依據不同的判定標準,將他們放進不同的目錄欄裡:一起學習的同窗;共事的夥伴;哈拉的死黨;活動社團的成員等。除了以他們與自己關係的親密程度或是性質來定奪外,應該還有一些是關乎於比較主觀的因素。

組成這些主觀因素的成因來自於長時間的相處、觀察、分析與總結,加上對個別人物的獨特情感(用理論解釋很困難,以科學角度來看的話就較為具體,簡單來說就是體內的荷爾蒙作祟),若借用電玩裡常出現的“好感度”一詞與概念的話,我們則可以用強、中、弱來命名其程度。

你會與朋友們分享喜悅分擔苦憂,在眾多的朋友族群中,你會篩選出適當的類別,來進行相對的情感分擔。有些朋友可以無所不談,從天文地理到個人私密;有些朋友只能正經嚴肅地討論公事;有些朋友則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我的意思是,對於自己而言,當你想傾訴內心的苦衷時,未必是關係越親的朋友或是好感度越強的朋友就越是你的頭號選項。在某些情況下,自己心中的那把尺會出現自己也無法覺察的異狀。

因為要訴諸你的負面情緒,就表示你很可能必須在他們面前揭露出你軟弱脆弱的一面。要好的朋友當中,有些你並不願意坦誠告之,你並不願意讓其中的他們看到自己的這一部分。相反的,有些朋友--就關係與好感度而言很可能並沒有在你心目中的排行榜名列前矛--很可能他們是你鮮少聯絡的族群,但是當來到表態,你卻更願意敞開胸懷,吐露自己的不幸與不堪,在電話裡毫不避忌地哭訴自己的情變,哀怨自己的家庭紛爭,或是坦白自己對患上頑疾的恐慌驚懼。

也許正因為彼此失聯多時,比較沒有後顧之憂;也或許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靜謐的力量,會讓人感覺到安全感,相談起來才更加地坦然。相較之下,想將自己一些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巨大驟變告訴每天碰頭的朋友,有時因為習慣使然,他們嘻皮笑臉的模樣竟叫自己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啟齒,該從何說起才好。

當然,他們還是有權利知道自己所面對的窘境,不過也許朝夕相處久了,大多時候你還是會希望他們能以慣常的姿態與自己互動,依舊用輕鬆的語氣交談。當自己有苦難言,時時在身邊的他們更應該保持歡快的情緒,嘗試感染週圍,別再一起低頭沉默,拍拍肩點點頭,傳達“充滿力量與支持的眼神”。自己都已經夠沉重的了,就別再讓我看到愁雲慘霧的臉,好嗎?

所以說,有些朋友真的只能同甘不共苦,如此分隔,才可以活得比較舒畅,痛苦也比較不會如影隨形。至少還有一段時間,在與這群朋友相處時,我們可以享受比較如常的日子。

PS:白色情人節快樂!

追伸:本文刊載於2018年8月15日《中國報》副刊<諸家>:

Comments

  1. 朋友,需要缘分。

    恋人,也需要缘分。

    家人,更需要缘分。

    简单的两个字,却是不简单的玄秘、难懂、不易掌握。

    我也是怪怪的,有些事只会告诉某些朋友,

    另一些事只会告诉另一些朋友,总之,

    就是不同的事,我会选择告诉不同的朋友。

    为什么呢??大概就像你形容的那样吧!!

    ReplyDelete
  2. 緣分可遇不可求.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