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的層次

我一直都這麽認爲:相較於其他媒材,文字上的呈現應該總是比較傾向於昧晦暗沉,生命本質的自我叩問。然而這並不表示,書寫出這些文字作品的人就必定長期受困於憂鬱的風暴之中。

因爲書寫需索的環境必須是孤絕的,創作的世界也必然是寂寞的。唯有當一個人處於全然的空寂時,遠離雑訊,沉澱雜質,深沉的自我回音才會浮出臺面,悄悄洩漏出心的形貌,以及對事物的細緻觀察感知,也才能誕生出引人共鳴的作品。

所以,當有人總是說我好像一直處於悲憫的情緒漩渦之中的時候,我總是有一點啼笑皆非,又有一點不知所措。

一是因爲我其實大致上每天都活得很開朗清明,腦袋清楚,思路穩定,只是不擅長把這樣的情緒外顯,所以對於這樣的評價會覺得有一點疲累;

二是會這麽認爲的人,絕大部分都是讀了我的文字而立下這樣的論點,這一點讓我有點尷尬;我總是不習慣在人前言說關於我在文字領域裏慣常使用的滔滔不絕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如你們,説話平凡,有時候甚至是拙於言表,對於人們在我面前詢問(質問?)我的近況時,我近來都學會了盡可能地裂開嘴,報以一個有時候過度燦爛的笑容,企圖止住所有殷殷垂詢的目光。

或許是因爲習慣了書寫的表現方式,在情緒表達上面,我都把比較沉甸甸的部分釋放出來,用所謂“憂鬱”的火候細火慢燉我這一鍋文學的食材,烹煮出一道道深邃艱澀的心靈雞湯。

不得否認的是,一坐下來準備書寫,我的情緒模式便會自動轉換到“多愁善感”那一格,可一旦寫完,我便又會回到常態,繼續過我自己該過的人生。就像撰寫恐怖驚悚小説的作家,他在書寫時必定會全情投入其中,也許寫得連自己也毛骨悚然、簌簌發抖,可一旦完成他一天預定書寫的分量以後,在他回到現實,繼續享受一邊看足球賽一邊喝冰啤酒的生活後,他也會恢復成一位父親或是一位丈夫的角色,再正常不過。

所以有人說演員和作家都是精神分裂的瘋子。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墜入不同的角色裏,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抽離。

日本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廚川白村說:“文學是苦悶的象徵”;臺灣作家劉墉說:“因爲憂鬱的人特別敏銳,所以能說出常人沒有的感動。”

未能體會如此創作境界者或許會說,這是一種賦新詞強說愁的表現,或是説借題發揮、小題大做……不過正是這些纖細敏感的體質,才會有洞悉生命深處的能力,才會有穿越生活皮相、鑽入心靈層次、捕捉那些無法外顯的需索與欲望的能力。

不能只是因爲你一個人過於膚淺,只在乎身體的飽足與慰藉,就武斷地認定別人也跟你一樣,只有一茶匙的腦容量,企圖扭曲他者綿密思考的動機,推翻他們對於生命更高層次的追求,然後只是惡毒地總結歸納成是無病呻吟的矯作姿態。

寫作是孤島,但我有你們,所以從不讓自己孤獨太久。


~和大馬第一名模安柏兒(Amber Chia)的合照~

覺得還不錯的話,記得推一下噢~謝謝

Comments

  1. 說實在的,

    我也覺得,文字工作者,

    一直是悲憫的。

    或許,將事情看得更透吧。



    P/S:你應該蠻高下喔,

    AMBER很高也。見過她本來,

    站在她身邊,好不自然,呵呵。。。:)

    ReplyDelete
  2. 有时会觉得

    越是满足的文字

    越是曝露自己有多寂寞



    所以有时会让文字区说谎

    到头来

    一无所有。。。。

    ReplyDelete
  3. 做不同的事..

    會有不同的心境吧..

    不是嘛?

    ReplyDelete
  4. 來過幾次

    這次是第一次看

    我會接著看下去

    期待你繼續書寫

    你的文筆~

    讓人有深刻的感覺

    ReplyDelete
  5. 这学期上一位作家的课,认清了很多事。

    写作之人,心里多少有点曲折,或很多。

    越隐晦,越能看见扭曲的心理呈现,

    但真实的能见度越低。

    ReplyDelete
  6. 人生本是虛無



    瘋狂一點



    灰暗一點



    至少曾經活過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