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的香港


當飛機飛抵香港國際機場的那一刻起,我已經開始感覺嘴饞,雖然也正好是中午的午餐時段,但深究起來,其實是我一早便悄悄「告知」我的身體,這一趟旅行,是以吃大於一切為宗旨,就暫且拋開什麼罪惡感和人生原則,縱情吃喝吧!

關於香港,五年多前第一次造訪,那時是從澳門乘坐渡輪進入港島,最後又從澳門離開,香港的五光十色和高昂的消費是它留給我的最初印象,地狹人稠的城市面貌和曾經待過的小島國類似,只不過這裡多了漢字和更全面的華人文化,少了其他民族性的交融碰撞,我私心做出一個粗糙的概括:那就像是結合大馬的華人文化習俗和新加坡的城市生活步調,所混搭出來的一種風貌。

比如我在地下鐵的手扶梯上那群疾步穿梭的上班族中看到了星國的影子,卻在操著粵語的通街早市裡嗅聞出大馬的況味,當然這都只是我以偏概全的籠統印象,作為旅人,我帶著嚐鮮和好奇的打量心態去窺探在地居民的一舉一動,然後從自己淺薄的歷練中配對出自認為相仿的氣味與輪廓。



香港絕對有專屬於香港的獨特風情,也許是夾藏在言談中的地域性慣用語,也許是隱含在車水馬龍的嘈雜裡,也許是刻寫在建築物上的演變痕跡,當然還有最顯而易懂的豐富飲食文化,我們帶著憧憬又怕受傷害的心到此一遊,用眼睛去見識它的繁複多姿,用舌蕾去感受它的百態千姿。

跟著吃貨去旅行,當然會把大部分開銷比例都押在吃這一環節上,反正我對逛街血拼亦不再感興趣,加上這個年頭的全球化效應下,各大國際品牌爭相在幾個都會城市裡開枝散葉,早已不再受限於地理分界,也就更沒有必要在出國旅行時大買特買,而其實說穿了,名氣響亮的美食品牌也和流行服飾一樣,走同樣的市場行銷策略,幾年前在國內早就吃得到的「許X山」,或是強打米其林一顆星的「添X運」,或許都不再成為到港旅人列在必訪清單內的一項。

「所以我找的美食都是那種非常老字號的,沒有太多分行,有的甚至僅此一家,非得來這裡才吃得到的那種。」你也看出了美食風向的趨勢,在做功課時一早就擯棄了名聲大噪的大牌,轉而針對所謂在地港人會推薦的口味,甚至反其道而行,刻意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茶餐廳。



香港是美食天堂,街頭巷尾都是目不暇給的茶餐廳、冰室、點心樓、小吃攤,能在競爭激烈的香港餐飲界倖存下來的招牌,應該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不跟隨人潮推薦,不抱任何期望地入座吃一口,有時反而還會給我們帶來另類的驚喜,因為少了先入為主的偏見,沒有前車之鑒可供比對參考,就只憑著自己的一顆心,喜憎好惡全都自由心證,沒有旁人多嘴。

這麼一想就會發現,飲食藝術有時不免也受到了媒體操控,為了報導內容或公關人情,一家餐廳被捧得天上有地下無,民眾讀了信以為真,紛紛走訪試吃,形成的人龍現象又再度被渲染誇大,變成一種循環,招徠如潮水般的顧客。於店家而言當然是樂見其成,那麼對饕客而言呢?究竟他們家的料理是真的降服了你的味蕾,抑或是你也只是在盲目摘星罷了?

或許最主要的還是我們都沒什麼閒錢,沒本事去吃星級大廚的星級美食,才會退而求其次地回歸到食材、料理手法和價位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CP值」是列在評鑒一道食物的第一道關卡,比如廉價的馬鈴薯料理,如果因被放在高級頂樓餐廳而價格暴漲三十倍,那便是會被我跳過的一道菜。

總之,來到了香港,吃香喝辣絕對是重點行程之一,有錢的就踏入奢華門面享受頂級國宴,沒錢的則鑽入尋常鄰里啖嚐草根滋味,而我也在默默期盼著,二度訪港,我能從當年的既定印象中挖掘出更多不一樣的港味,即使我根本沒看過幾部最正宗的港劇。



next/ 闖入深水埗老街,偷窺街坊營生相貌

- - - - -

我的第一本書,關於日本東京、關西和北海道的紀行文集《一期一會的約定:日本三城紀行》將在6月9日正式發行,希望熱愛旅行、鐘情日本、喜歡閱讀的你,和我一起藉由文字去解析東瀛島國的魅力,然後從中觀照屬於你自己的沿途風景。

從我的行腳物語,找尋你的旅途回憶。

希望你會喜歡。

訂購鏈接按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