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悲歡聚散的路上


年關將至¹,儘管市道不景,人們還是習慣跟隨大勢,一起擁擠著辦年貨買年餅臘肉什麼的,大夥兒圖的或許不再是我們父執輩追求的物質享受,這個時代不必等到過年過節才來大啖魚肉雞鴨和添置新裝,倒是在愈發淡薄的新春期間嘗試做些例年常事,好沾染一點節慶氛圍。

拜科技之賜,照理說人與人的情分應該更加緊密,可弔詭的是,有形無實的人際關係卻越來越普遍,以至於來到講求團聚的華人春節時分,人們奢盼的不止是形式上的豐足,還有人情上的圓滿。



小時候對新春的概念就是吃喝玩樂領紅包,儘管在那個年代,壓歲錢並不多,但相對而言孩子們的物慾也低,因此一個年節下來,總可以存到不少零用錢,拿來買本漫畫或流行歌曲卡帶就算是非常奢侈之事了。

漸漸長到了開始會對外貌在意的年紀,於是新年便成了一個治裝消費的藉口,買好看的衣服和鞋子并不為順應傳統習俗和精神,而只是在同儕間如孔雀開屏般搔首弄姿;這個時刻,農曆年表面看是勤力串門子拜年,實際上是虛榮炫耀青春年華的資本。



到了步入成年,踏入社會之後,春節便成了返鄉探親的短暫假期。外地打拼的孩子們攜家帶眷,採買各種應節禮籃和海產山珍等乾貨,回到故里的家門前,回到老父母和家犬跟前,和久違的親人圍桌而食幾天,和隔壁老鄰居青梅竹馬的孩子尷尬打聲招呼,然後忍不住偷瞄對方開回來停在窄仄新村鄉道旁的車子品種,或是偷偷打探失聯多年的昔日小學同窗目前的生活概況;這個階段,農曆新年成為驗收年輕氣盛的彼此,在事業拼搏上做出多少成績的中場戰,比較的遊戲永遠樂此不疲。

再過了一些年歲,當我們為眼角增添多幾道刻痕,在眼光裡折疊進多一點世故,我們或許會開始羨慕起稚幼孩子們對過年期待的神色,我們逐漸意識到身邊有些熟稔的親友早已翩然過渡到彼岸,或是提前告別這個花花世間,那曾經共有的年節回憶於是在每一年的熱鬧回溯中成了一道風景,或是感慨,或是思念。平日裡因俗務繁雜而毫無體會,過一個年我們或許才有所領悟,相聚有時的緣份是多麼彌足珍貴。

只要人聚在一起,比較之事就無可避免。我們習慣比較收入,比較職位,比較車子房子,比較孩子的成績,比較包給父母的紅包有多少,到最後我們才發現,我們比較的是這一世我們和誰的情緣更綿長,在悲歡聚散的路上一起過過多少年。



注1:本文寫於春節前夕。

追伸:本文刊載於今日《中國報》副刊<諸家>版(標題更改為<悲歡聚散的路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