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境千帆的旅伴——讀路嘉怡《只要願意一起走下去》


和勵志書一樣,談兩性關係的著作曾幾何時雄霸海內外中文書市的一大塊蛋糕,人們借輕鬆的閱讀學習生活哲學,也透過專家深入淺出的個案分析探討都會情感議題,可不知從何時開始,兩性書籍似乎變得不再那麼討喜,或是更確切地說,在中文出版業者拼命發行大量探討愛情關係、婚姻管理等教條式散文書後,人們開始感到厭膩。

一部分學院派的文人志士認為,這類書寫平凡庸常,雖不至於到毫無市場價值,卻也沒有權威到得以從心理學角度提供專業的知識理論,讀來不痛不癢,像聽一位口條稍微清晰的朋友分享自己周遭的故事,專業度搆不著,文學性也稱不上,充其量只能是本打發閒暇的通俗讀物。

不過說到兩性關係,生活中的情感經營,「通俗」不正是理解它核心本質的關鍵嗎?相愛的唯美傳說或許在那一眼瞬間擦出了璀璨浪漫的火花,甜滋滋的濃情蜜意也僅只在熱戀初期將現實中最殘破的謊言粉飾得連後來的自己都不可置信,進入穩定交往後期的戀人甚或婚姻中的伴侶,面對的則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景象。

彼此攪和在一起的各種雞毛蒜皮,大至可以牽扯到兩人的銀行戶口或家族情仇,小至可以為頭髮為何總是塞在浴室排水口而爭鬧不休,愛情的美麗與哀愁在生活的門檻前無所遁形,像卸妝後的素顏,再也無關是非對錯,講的唯有是否真愛,是否還願意一起走下去。

就像台灣藝人路嘉怡(小米)在她的新作《只要願意一起走下去》中鏗鏘有力地寫到:「長時間的相處,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之中,可以好好的練習,去全盤『接受』兩人的不同之處。但無論如何,前提只有一個——你們,有沒有要一起走下去。」

自2013年出版《不愛會死》談論自己的感情觀,小米犀利直爽又溫情的文字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成功從藝人跨足兩性書類的暢銷作家,爾後她以此筆調接連寫了以「蜜月」作為一個月旅遊契機的《不玩會死》、婚後自省式觀察的《其實也不是都那麼OK》和重遊英國後寫的《只要願意一起走下去》。



新書《只》再度用她擅長的旅遊結合兩性的書寫方式,把她和丈夫相隔十年後再訪英國的心路歷程寫下來,誠如她所堅持的,這不是一本旅遊書,只是借遊歷同一個場景的時光交疊,對比今昔的心境轉變,來觀照出自己內在的成長,以及情感關係在時間的作用力下,彼此學會的包容與升華。

「我習慣藉由旅行,思考并嘗試著書寫出抽象的愛情、友情和親情的樣貌……」對於早習慣了從每一次行腳旅途中借題發揮的我來說,小米的這一點確實讓我深有同感,有時旅行除了旅行,原來還是回望自己和身邊人事的最好時機。

我喜歡看小米寫旅遊,也喜歡她文字裡的不羈隨性,沒有太多浮華的辭藻,也沒有太多紙上談兵的說教。她對旅行的嚮往讓我跟著她的心眼窺看了英國和蘇格蘭的街頭,而她對愛情浪漫得來又務實的成熟提醒了我,兩個人走在一起不止需要感性的訴求,更需要理性的溝通,反之亦然,在理智處理感情和生活的摩擦當兒,「有趣」在一個關係裡起著重要的潤滑作用。

有人說,深入人心幽微處的文學著作有著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但我覺得生活感的文字有它務實的功能和存在用意,也許未必能觸碰到我們隱晦不語的人性濫觴,但那侃侃而談的坦然總能不經意地洩露出我們對真實情感的嚮往和追求。

小米的文字帶我走進日常,看她用足夠入世的眼睛,簡單直敘地戳中現代兩性關係裡的各種迷思與弔詭之處,彷如身邊的死黨秘密分享彼此的難言之隱,或是從一趟趟旅途中省察兩人之間的互動與磨合、互補與契合,在時間的發酵與沉淀後,品嚐酒釀粕般的體悟。

那種唯有走過了五年十載光陰,還願意彼此攜手的人才懂的過境千帆。



——寫於五月初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