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的使命
西洋情人節當日,一單身友人和我打趣說,又到了人類集體發情曬恩愛的日子。除了實體餐廳、花店和巧克力鋪在這一天會人客突增,各大社交網站上也會如漲潮捎來貝類那般湧現多不勝數的慶祝儀式,「不過看來看去都是千篇一律的花束,難道那些情侶就沒有一點新意嗎?」怨念頗重的友人幾乎快當上去死團團長。
縱觀身邊認識的朋友,不管是交往多年如老夫老妻的伴侶,還是才剛打得火熱的新晉戀人,在這個商家和消費者皆熱烈響應遊戲規則的節日裡,男女雙方除了發揮渾身解數去演繹最抽象的愛,或許也各自面臨了不同等級的智商與情商考驗。
當女友假裝不在乎地說出:「不要浪費錢買花送我」時,醒目的男友必須清楚判斷,究竟那是不是一種欲拒還迎的傲嬌,以及對自己的女人了解程度到哪裡。就像我在臉書上看到一個人妻寫的閃光文:「以前說不要花他便當真,經過幾年的世故累積,他終於不再是一個呆頭鵝。」照片裡雖然只有簡單的一朵紅玫瑰,但人妻的甜滋滋幾乎要溢出熒幕。
另一個沒有「曬花」的人妻則洋洋灑灑寫了一篇一千字的感性文章,說丈夫看見她最近開始了撲滿存錢的習慣,於是情人節當晚回到家便把一塊錢硬幣放在旁邊的桌子上,讓她親自投進去,因為他明白妻子享受存錢但更享受投幣時的小小樂趣,丈夫的細微觀察與貼心理解讓她分外感動。「最重要的是,他只花了一塊錢就讓我開懷大笑了。」沒有世俗的鮮花,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動作便成了屬於他們的甜蜜。
於是我看見,聰明的男人懂得符合女人的期許,聰明的女人懂得體恤男人的心意。
關於在情人節送花,我想起以前讀過的一則低俗笑話,說花朵本是植物的性器官,把它們捧到動情的人面前,不恰是文明的人類在追求物種繁衍時的一種原始暗示?看到人們都在同一天秀出自己收到的花束,經過這個時代網絡無遠弗屆的渲染力,就連一些年過半百的夫妻也湊熱鬧地加入行列,把愛的表現具體量化成一張照片、一束捧花或是一頓晚餐,那種現象性的行為有時確實把情人逼很緊。
年輕氣盛時,我對這種盲目跟風的儀式感很是厭惡,總覺得這一切都是商人牟利的詭計,但若沒有情侶自願買花上餐廳,一個巴掌便怎麼也拍不響。年復一年的這一天都有接踵不斷的濃情蜜意準時上演,漸漸地,我從睥睨人們捧著鮮花配合演出,到後來學會不予置評,直到自己也經歷了幾回感情風暴與聚散離合,我才又用另一種視角去看待鮮花自古以來背負的使命:
因為家庭而走入柴米油鹽的伴侶,平日裡為孩子和生計忙得焦頭爛額,那些綿綿情話若不是出自偶像劇角色的口中,便是上輩子也記不起來的往事,加上華人向來對情感表達扭捏害臊,不若西方人那般瀟灑坦率,有那麼一個公定的日子要求兩人互訴衷情,或者,至少藉機表達對彼此久違的浪漫感謝,我想這或許便是情人節即使煽情也勢必存在的用意。雖然有一句「只要相愛,每天都是情人節」的老話,可善忘的人類常常需要一點提醒,才會記得給身邊的摯愛買一束花,哄一哄芳心。
至於那些如膠似漆、難分難捨的青春戀人……就由他們去吧!
追伸:本文亦刊載於4月26日《星洲日報》副刊<星雲>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