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青春的異鄉絮語——讀鍾文音《寫給你的日記》
曾經在某個年代,我們用手寫文字記錄日常,後來走入網絡時代,我們把日常敲打成公諸於世的網誌,掛在恆久不滅的部落格上,再更後來,我們失去了對文字載記的耐性,被眼花繚亂的影音媒介虜去了眼球,我們學會了用影像畫面裁切日常,也更樂於耽醉在別人的視野版圖裡。
日記式寫作遂成了一種直視自我的緩慢過程,於今看來,可能也凝縮了一種一去不復返的時代光景,把自己淬煉成一行行辭藻,擱置在時光的扉頁中,任其泛黃沉寂,直到再度翻閱,再度喚醒昔日記憶,日記的時間性才有了存在的意義。
《寫給你的日記》是鍾文音二十年前發行的作品,書中呈現了她早年負笈紐約修習油畫時的生活片段圖景,二十年後出版社再刷時光復刻版,除了讓這本絕版的作品重新問世,讓舊雨新知溫故知新,也新增了作家歷驗二十載後新寫的「愛情100擊」散文詩,像是與二十年前的自己對話,也像是給二十年後的自己寫下了箴言。
閱讀他人的日記,我們追求親近書寫者的心跡,在那些也許瑣碎也許囈語的斷片裡嘗試拼湊出一幅往日畫面,尤其當那畫面又遠在海的另一邊,漂離故里的異鄉場域,無論文化歷史還是語言氣候皆不同,彼時彼地,那一副盛裝豐沛青春的肉體,經過世故世俗拖拽過漫長的歲月甬道後,或早已面目全非,或也可說是另一個陌生人了。
透過六個主題章節,鍾文音將自己留學紐約時的札記內容分門別類,有不斷搬家的驛動心聲、與遠隔重洋的戀人往復書簡的思念、孵育創作慾望的繪畫生涯、在異鄉掙扎求存的生活感悟、漫遊街頭的東方女子視角,以及他鄉遇知交的際遇游離。成書按照日期漸進鋪排,儘管有日記的跳躍性質,卻因各章節明確的主題,讀來非但不會零散紛亂,反而有電影拍攝手法中的「閃回」(Flash back)效果,同時蘊含一絲對時間的寬容與認份。
或許這是對由感性出發的日記式創作的理性整理,像她在序言中所說:「真實的日記本,充斥著當下手寫的糟亂與隨性的塗鴉,飽滿的生活物件,在這本書裡遁去,那樣原始的混亂和塗寫畢竟是不合於常態的出版。換句話說,雖以日記名之,但記錄書寫的角落大抵是光影可以照射之處,沒有陰暗至必須掩卷喘息的內容。」
真實的心聲可以是光燦的,也可能是黑暗的,書寫的當下,我們或許正在經歷痛徹心扉的苦處,吐露在文字裡,是為發洩,也為紓解,有一天回過頭來,當我們用更理智的視點去審視,可能才驚詫於它們的暴烈與乖張,或是散發著死絕無望的氣息,於是這時我們慶幸自己曾無懼無畏地寫出來,挺過來,活下來;日記是頹廢的目擊者,也是救贖的見證人。
以學生之姿遊蕩富都紐約,鍾文音必須面對習畫時的內在叩問與現實物質的緊迫追殺,也面臨了情感時差的身心考驗與獨處異國時的慾念刺探,在那個網絡未蓬勃、仍靠書信聯結的年代,她用一本手記蒐集起紛繁糾纏的光明與黑暗,為讀者透洩了一個異鄉女子的孤寂與勇敢、優柔與逞強,直到時過境遷,一晃眼多年,當初看似瑣碎雜蕪的悲歡絮語,都成了如今彌足珍貴的青春標本。
卡夫卡曾在日記中寫道:「在日記中,我們往往可以找到證據,證明我們曾在某天看起來難以忍受的境況中生活過,環顧過,挫敗過。」遊牧過昨日的糊塗,我們扎營今天的清明。
——寫於六月中旬
追伸:本文刊載於2021年12月5日《星洲日報》星期刊<讀家>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