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片段之感CXII


(一)出土的對話
寫完欲參加文學獎的作品,上網搜查相關章程及參賽須知,輸入關鍵字,跳出來的其中一則結果竟是13年前的某論壇網站,上面的人同樣問著我想知道的參賽細節。頁面繼續往下滑,論壇上的人接著討論起各自參加文學獎的心情。

甲說:我試著寫了篇背離主流文學風格的小說,我不覺得會得獎,但就是想挑戰看看。

乙節錄甲的話,回覆道:這類文學獎的評審通常有類似的偏好,不針對「考題」來答題的話就很難脫穎而出。

甲又節錄乙答覆自己的回答回答說:我知道啊,但我總認為偶爾要有破格的演出,我就是那個炮灰。

甲乙繼續討論下去,我看著每一個貼文右上角標記的日期,十多年前仍未有臉書的年代,某個時空的兩人懷抱著文學的火炬,一來一往的對話被網路封存下來,又被數碼塵埃湮滅,直到十多年後的某一天無意間被我翻出土。

那兩個當事者或許早已忘了自己曾談論過的內容,而我更好奇的是,那麼多年過去了,他們現在仍在文字的海洋裡徜徉嗎?甲後來是否真的有獲得評審的青睞?還是兩人皆已放棄不值錢的書寫,早早投身更有利錢途的其他行業了?


(二)聞新念故人——想起那個誰誰
看到手機新型號的年度發表會、鐘情的歌手推出新單曲、暢銷票房的系列電影放出後續集預告片,或是(這個可能比較少)欣賞的作家宣佈即將出版新書,我偶爾會閃過一絲念頭,想起那些不管是因這兩年的狠毒疫病或是其他情況先行上路的人們,其中定然也有每年都會更換手機的3C產品愛好者,或是從不錯過某歌壇天后任何一張專輯的死忠粉絲。

他們不再能隨同時光洪流的推進,和世人一起參與、期待、盼望、熱議種種最新話題。離去的人的時間刻痕永遠停駐在某一點,或許就像他們的社交網站賬號,最後發佈的貼文成為一種數碼墓志銘,而流連在他們頁面上的我們皆是這些告別者的見證人。

於是當你開箱天空藍的新手機時,不禁會想像要是誰誰還在的話,肯定也會握住一台;
當你看到影音平台釋出某樂團的新歌片段,覺得如果誰誰在場,一定會和你一起興奮尖叫;
當終於有一天世界再度迎接人潮,你坐進漆黑又熟悉的放映廳,你會默默希望誰誰可以和你一起觀賞那部五部曲的最終章;
當你從中學就追看的奇幻小說作者再度推出暌違多年的新作,從不迷信的你竟想著要買多一本燒給曾是書迷的誰誰。

那個誰誰或誰誰,在時光中定格雋永容顏,像一尊雕像,與新已經沒有太大關聯,卻不時在世界推出的新事新物中,彷彿煥活過來地跳進持續老去的我們的眼中,彷彿下一秒就要開始和我們分享那邊的最新八卦。


(三)應許
相反的,每當我看到喜愛的歌手發佈新曲,或是有幸參與新品線上活動,我都會在心的一角慶幸自己挺過了那些險阻與威脅,有機會親眼見識時序持續滾動後開出的燦麗百花姿態。

接著便在心底默默和自己立誓,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因為我還沒看到《怪獸與牠們的產地》五部曲結局,還沒盼到被疫情耽擱的遠方親友歸來,更還沒奔赴和你約定好要一起前往的應許之地。


(四)故事
試圖將現實的故事打撈上岸,將他者的幽影糅合進自身的遐想,借筆尖形塑一具血肉,行於蠻荒無垠的紙頁上。

他們的幽寂與彷徨不再虛擬,而是寫實地教人膽寒。

退一萬步回到神的視角般存在的筆者,在侘寂的庭圃栽植一縷芬芳,偶爾靈光乍響,如雷電轟耳,如有才者服下《美恐》(American Horror Story)第十季裡的神秘小黑丸,自願把鮮血獻祭給一篇篇故事。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