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商店前的闊綽


家鄉小鎮開了一家新的二元商店,即日本熟稱的「百元商店」,只是以匯率換算過來,在這裡成了兩塊錢雜貨店,而嚴格說起來,其實是兩塊四毛,通膨的關係,一件便宜的塑膠商品連兩塊錢都不夠找了。

仔細數算,小鎮上至少開了四五家這類型的平價商店,不同品牌不同名稱,但走逛了一圈後會發現擺在貨架上的商品種類大同小異,不外乎是塑膠製品、小包裝食品飲料或居家消耗品,但吸引來的人潮卻相當可觀。小鎮居民興致勃勃穿梭在琳瑯滿目的店鋪裡,提著購物籃開心選購,隨便一買就可以花上上百元,滿載而歸。

不過後來聽父親說,這些雜貨店販售的東西品質都屬次等,甚至劣等,「便宜沒好貨」是老爸實際征戰了幾回這些商店後的個人總結。但因為定價廉宜,入手門檻低,也就製造了一種容易消費的假象,尤其在這個百物無情上漲的年代。

稍微懂得一點網路購物的人都會言明,這些整齊擺放在實體店鋪裡的小樣商品,絕大部分都可以在網路購物平台上找到,即使不是如出一轍,也能找到八成相似的,反正這些東西也不講求什麼品牌設計,重點是網路上的價格很多都比店面便宜,如果擅用網路通路,或許還能省下一筆開銷。

即使經過前兩年因MCO居家隔離而迅速普及的網路消費現象,很多上一代的長輩仍不習慣這種觸不到實體就下單的購物模式,因而若有實物現場觀賞把玩,就算價格貴上一些,很多人都不太介意,而能在小鎮開業後門庭若市的這些店家或許就是看準了這一點,說到底還是把線上購物的行為回歸到現實生活中。


我對百元商店最早的印象是來自日本跨海品牌「大創」,以前在首都求學時偶爾會在商場裡看到,雖然不怎麼消費,但我總愛進店裡逛逛,觀察日本人趣怪的頭腦為生活隙縫發想出的創意商品,那種本地人怎麼想都沒想過的獨特需求,比如收納一根香蕉的容器,或是能切出各種可愛造型的海苔剪刀。

當百元商店逐漸脫離了日本血統和精神後,本地化的「兩塊錢店」融入了更多你我熟悉的日常需求,有小五金和鍋碗瓢盆,有衛浴盥洗和園藝工具,那些無須講求精雕細琢和品牌效應的產品或都可以在這裡輕鬆找到。

無法遠行或不想遠遊的在地小鎮居民,在這些平價商店裡像淘寶探勘者般,耐心挖掘生活中的細緻小物,也許只是一個吸附在浴室瓷磚墻上的掛架,或是放在洗碗槽邊角的海綿容器,因為有了這些橫擺在眼前目不暇接的商品雜貨,才讓平實的日常生活多了一點情趣。即使使用壽命很短,耐用性不高,用兩塊四就能換得一時的期待與樂趣,可能就是困在這個大疫圍城的人們可求的小確幸。

日子漫漫,現實的困頓緊逼而來,兩塊錢店也許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讓被金錢追殺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可以稍微歇腳,在這裡補足簡單的需求,然後一時間還以為自己出手闊綽,生活豐裕。


追伸:本文亦刊載於9月21日《星洲日報》副刊<星雲>版: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