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證據


到部落格的後台編輯文章時,常常會看到平台統計的瀏覽數據,來自哪裡的用戶在什麼時間點來到我的部落格,點開了哪幾篇文章。有時會訝異於純中文書寫的我的私領域,竟然會迎來歐美某些地區的大量點閱率,比如荷蘭或美國,想來應是居住海外的華裔讀者。

在網誌早已過時的社媒年代,儘管我堅持用繁瑣的文字織錦日常光影,相信此般老派的網路產物仍是我輩中人眼中悠緩的浪漫,但還願意逗留在一篇篇冗贅文章裡的人應該也在逐年減少吧?因為當你可以藉由一張生動的影像來窺探他者,一目了然時,誰還想一頭潛進別人粘稠牽絲的口水裡,按捺著性子推敲他們的言下之意?

於是我總是假想,這些突然湧入我舊日花園的人,應當也有至少三十好幾,經歷過網誌的全盛時期,或他們自身也曾埋首於部落格的錦簇繁花裡,因而對文章的記錄方式感到熟稔或懷抱更多的寬容。

浩瀚網海,面對素未謀面的讀者迢迢千裡而來(儘管只是彈指之間),我總有一種奇幻感,想像著芬蘭的某個誰在冰天雪地裡點開我的網誌,或是俄羅斯的留學生在租屋處百無聊賴,無意間闖進了我的文字國度。這裡不若其他社交平台那樣易於交流,彼此留言問候,按個鈕就能成為朋友;在部落格,我們彷彿更傾向於靜默觀察,無聲登門亦選擇不打擾離去是我們的默契。

因為我偶爾也會隨機闖入天地間的一個部落格,探視他人的生活面貌一隅,大多時候不發一語離開,所以我也算了解箇中況味。有時持續拜訪同一個部落格久了,即使一句話都沒說過,甚至不知道對方的長相年齡性別,可是只要看著他們仍不定時更新的文字,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像是一個人努力過日子的痕跡,是一個人依然活著的證據。

或許在臉書IG抖音都更普及的當今,這樣的痕跡才愈發彰顯了一種難能可貴,一種低調內斂的勃發,我常說的「靜謐的力量」。

經歷過胃病的長期折騰,我依然努力在這裡留下些什麼,於是我體悟到,當有人無意間踏進我的這片園地,發現我不厭其煩地為生活悲歡寫字時,我奮力活著的姿態就在這裡,在每一個字詞間。

有趣的是,每當我如此好奇揣想時,看到後台數據顯示他們讀的很多都是我十幾年前的舊文,那些稚拙粗糙、甚至帶點「中二」的文筆,我羞赧的同時也會自己翻出那些久違的文字,常常是以此契機重逢了某個時期的自己。

我常笑說,若以這些參訪數據而言,我的部落格走得比我更遠。我的文字先行我抵達了北歐的某處、中東國家、美國城鎮、繁華的義大利和法國,甚至我十分陌生的非洲,流瀉在盛夏的陽光下或初春的雨雪中,和他方的某個人巧遇邂逅。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