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樂演化史——從濱崎步到YOASOBI


我的哈日追星足跡已是久遠之事,彷彿上個世紀的青春日誌,雖然濱崎步年代的歌曲至今依然伴隨我的日常,但那股年少輕狂的執著似乎跟著年歲堆疊而淡泊,從澎湃狂烈的主旋律退居成生活的背景音,偶爾響起一曲,捎回一段記憶。

記得看過哪裡的報導,說我們二十幾歲接觸的音樂會深植一個人的內心,在那裡緩緩沉積,形成一種專屬於你的個人底蘊,說得更高尚點的話就是形塑了你的部分個性與音樂品味;而往後人生聽的歌曲永遠無法超越,是謂經典。

縱觀身邊的同儕朋友,確實有那麼一點這樣的況味。像老狗學不了新把戲,我輩中人大多不再緊追新晉歌手的作品,也難以鐘情於當今年輕世代追捧的曲風,於是他們轉而回頭播放一二十年前的「金曲」,從中尋得一個集體時代的慰藉。


曾經我也有過類似的共情,好像中學時期喜歡的歌手一旦過氣引退淡出熒光幕後,就再難找到能與之匹敵的歌者。怎麼聽都尋不回可以替代的聲線、地位,或是說「情結」。

所以有好幾年,我像個老兵不斷話當年般地持續回顧自己熟悉的面孔與歌聲,在後浪翻湧上岸的時光淘洗中佇立在沙坑中,以懷舊忠誠之名掩飾食古不化的老靈魂。

直至開始學習日本語,才拓展了我在音樂版圖上的新方向。


話說原來我就是愛聽J-pop的受眾,只是日本樂壇日新月異之速,相比起華語音樂市場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當我將對日語的興趣延伸至最新的流行樂時,當今百花齊放的J-pop早已超出我古舊的認知範疇,我必須重新認識日本樂壇的新風氣,而藉由我當下對日語的一腔熱忱,我得以在眼花繚亂、新人輩出的歌手當中找到能牽動我心弦的新面孔。

YOASOBI便是其一。

關於我對YOASOBI的熱愛在這裡就不多贅述,總之,伴隨日本語勉強時期一併進駐我生活的樂團,在我意識到以前就已經悄無聲息地融入我的日常,幾乎快取代了本命的あゆ


我常假想,要是我沒有提著一股對日本語學甚至東瀛文化的熱血,我應該也不太會像現在這般墜入其中,因為要說的話,他們的歌曲除了以「疾走感」著稱、歌詞量之多,還有以純日語命名的風格(相較之下,あゆ的所有歌名都是英文),對於非日語母語者而言不算是個友善或容易記住/搜尋的設定。

我在機緣巧合之下,抱著學習日本語的心情解析YOASOBI的歌詞、跟唱,一邊學會了好多單字,一邊也神往於另一種於我全然新鮮的曲風,從那裡又慢慢跨到了milet、Yorushika、Zutomayo、優里、Ado等新世代歌手,我驚訝自己非但沒有難以消化,還興致勃勃地像發現新大陸般眼前一亮,愈發覺得J-pop種類豐富,風格多元,可以旋律抓耳,也能營造出在歡快的舞曲中嵌入死亡氣息的衝突感。

於是,在這個數位串流音樂時代,除了あゆ,我難得撒錢入手了YOASOBI的三張日版EP(因為也沒有台壓版),像二十年前學生時期般捧著紙頁歌詞本細細品讀,當然也因為有了目前的日本語基礎,在閱讀歌詞上多了一份樂趣。


然後,隨著他們的聲勢逐漸攀高,在這個韓流當道的年代幾乎要引領J-pop重新走向國際,YOASOBI宣佈了亞洲巡迴演唱會,大馬是其中一站!

要是當初あゆ在我處於あゆ熱潮的巔峰宣佈來馬開唱的話,我應該也會像現在這樣一股腦地化身追星族。

話說回來,原以為出道4年的YOASOBI在本地應該還算是小眾的獨立樂團,不為大多數人知悉,直到搶演唱會門票當天我才驚覺自己低估了他們的人氣。


耗費兩小時不斷刷新都無法進入購票系統頁面,最後是托有搶票經驗的表弟的福,我才有幸成為「天選之人」,在戰況極度激烈的搶票過程中抓住了會見Ayase和ikura的奇跡。我想,今年的人品扣打應該是用完了。

誠如後來我在社群平台上寫的,至今我一次都沒朝聖過あゆ的華麗演唱會,卻有機會先去拜見YOASOBI,這是命運的錯身,還是天時地利在敲邊鼓呢?

又或者是,這是我的音樂演化歷程中,最顯而易見的一個轉捩點。

接下來就耐心等待下個月在演唱會現場跟著一起高唱:

誰かが描いたイメージじゃなくて
誰かが選んだステージじゃなくて

~我的Spotify 2023年度總匯整~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