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品


旅途中經過販售手作鑰匙圈和編織草帽等紀念品的攤位,我照例視若無睹,過而不聞,兩手空空回到原鄉,僅有相機的記憶卡內塞滿最多從他方拾掇回來的紀念。

不知從第幾趟旅程開始,我便不再輕易購買伴手禮,不給自己買紀念物,也不給家人朋友帶回土產糕餅,因為在這個地球村時代,許多國外知名的零食餅乾都可以在國內找到,找不到的,也可以輕鬆網購,頂多花多一點海運費和時間,不止可以大大省去旅人舟車勞頓從異國帶回來一盒巧克力或是一個陶瓷杯的心力,還能夠避免交淺言深的尷尬,聽聞不少友情親情都因一次無法兩相權衡的代購而大大折損,多麼得不償失。

你會說,出去玩不帶個什麼回來總覺得好生失禮。在這個人人都能飛的年代,身邊同僚的飛行里數隨時都比你每日開車往返住家和公司的累積距離還高,一個劣質的鑰匙圈還真的沒什麼人稀罕了,甚至還會覺得佔位子。



回過頭來看老一輩的人,家裡客廳最顯眼的那個櫥櫃裡,一定會擺上幾個相框和裝飾,每一件都容主人家侃侃而談起那一個陽光明媚的沙灘,或是那一場風花雪月的邂逅,紀念品成了和社交網站絕緣的他們的故事楔子,你覺得專坑外國遊客的昂貴水晶球,卻是他們凝縮旅途回憶的「硬盤」,他們用腦袋記錄足跡,用排滿一櫃子的紀念品來分門別類。

當我學會背起行囊出走時,這個世界幾乎已完全過渡到數碼紀元,社交頁面和部落格成了大部分人的客廳玻璃櫃,於是買了再多的陶瓷杯子和油畫,也還是必須將它們數字化,擺上檯面,聊供世人見證,久而久之,當我們看到當初勞師動眾從遠方搬回來的一屋子紀念品在角落裡積塵,我們便學乖了,省省吧,省下荷包也省下精力,何必為難自己。給自己寫一張明信片,從異地寄回來就已是旅路上最有心的一件事了。



可有一天當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捻開屋裡的電燈,看到白晃晃的房子裡沒有一點自己移動過的證據,沒有日本的窯燒盤子,沒有巴厘島的編織腳墊,沒有墨爾本的冰箱磁鐵,也沒有香港的曲奇鐵盒,所有一切都壓縮在你褲袋裡那塊170克的手機裡,若沒有線上觀眾的熱烈肯定,你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曾全情投入過那些趟旅次,抑或只是隨大趨勢趕上的集點遊戲而已。

關於印記這一回事,我們似乎還是躲不過時光的叩問,照片就如記憶一樣虛擬縹緲,或許唯有一個抓得住摸得著的物件,才能稍稍安撫我們偶爾油然升起的那股難以言喻的空虛。



追伸:本文亦刊載於今日《星洲日報》副刊<星雲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