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試圖潛入泰國的東瀛聚落


站在曼谷熱烘烘如三溫暖的街頭等待電召車來接我們時,我望著眼前車如流水的馬路,午餐時段人車擁塞,一氧化碳從交通工具的排氣管不斷噴送,加速提升周圍的體感溫度,才剛沖澡盥洗沒多久,便在背著背包手提環保袋子走出民宿公寓等車的這段時間逼出了太陽穴的汗水。

每每面臨如此窒悶難抑的天氣,都不免讓我想起記憶中行走過的寒涼季候,好比今年春天走過的日本九州,印象中熊本阿蘇火山上的凜冽驟風才剛剛把我們吹得瑟瑟顫抖,轉瞬間我們卻已佇立在泰國濕熱的國境內,鼻腔聞得到附近飄來混雜了魚露和九層塔的味道。

因著泰國觀光產業之昌榮,曼谷消費文化之普及,以及人們對泰式料理與宮廷寺廟的熟稔,尤其在首都曼谷,旅人或再難鑽磨出什麼前無古人的主題景點,就像世界各國所有的一線城市,在密集發展的璀璨文明中開出了相同的品牌潮流與審美價值,身居城市,不僅生活模式大同小異,在全球化大勢的衝擊力度下,連最刁鑽的個人品味也早已相互複製。



因此,當我發覺要撇開那些頻繁流轉於當代影視自媒體或觀光指南書裡的導覽介紹,去探尋這座城市鮮為人知(或是退一步說,較非主流)的一面時,我知道我是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觀光曼谷幾回,我一直對這裡留有一個印象,即曼谷的日本文化氣度——相較於東南亞的其他城市——有一種恰如其分的自在底蘊,像是已融進了他們的部分日常,在昭披耶河畔(Chao Phraya River)根生成一幅渾然天成的圖景,無論是便利商店貨架上尋常可見的便當御飯糰,還是素坤逸路(Sukhumvit)一帶的居酒屋大賣場甚或露天風呂,總讓我在心底默默把泰國稱為東南亞的小日本。

追根究底,在曼谷形成的日本(或是其他外籍人士)社區,是由幾個重要關鍵共同催生。



首先,泰國的物價指數相比起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顯然更低,吸引許多外資企業入駐當地建廠設立辦公室;另外,曼谷擁有更為健全的公寓市場,外籍人士在法律上被允許完全擁有自己的房產(雖有小部分限制);再來,泰國政府對長期居留或工作簽證的發放政策算是相當寬鬆。種種因素都讓曼谷匯聚了尤以日籍人士居多的外商及其家屬,在地人和觀光客眼中的日本人聚落因緣成立,並帶動了整體經濟脈動和周遭的營生相貌。

這一回再度踏上泰國曼谷,我決定走進久仰其名的東瀛社區,想要親身體會一下在奔放不羈的東南亞品味日本精神的撞擊感,或是親眼憑見那據說到處都掛有漢字招牌的商街,你甚至可以用日語和店家職員點菜溝通,那種不再流於表面、而是滲透入微的大和風情,在這個微笑之國揮甩著無法輕忽的正宗力道。



電召車終於轉進公寓大堂門前,我們坐上車子,泰國司機腼腆地和我們打了個照面便駛出車道,在交通狂亂的馬路上俐落穿梭,擠過一個又一個看似單行道的窄巷,經驗老到地和迎面的休旅車毫釐擦身,車內強力放送的空調迅速把我們升高的體溫冷卻下來。

我往車窗外一瞥,一條大水渠旁的煮炒攤販正在爐灶前忙得不可開交,一群外賣機車騎士圍攏在旁邊等著送餐。我很好奇,在這座自有他們一套節奏的城市裡,泰國將會以怎樣的方式聯結我記憶中的日本,或是為我開創出一個「泰式和風」的全新經驗,我忍不住為此趟行程自行編派的專題悄悄雀躍著。

因為就像你說的,當兩個你最愛的元素疊加在一起時,一個人很難不懷抱私心,從不涉事的旁觀者縱身一躍,陷落某種情結之中,七情上面地聒噪著。



next/ 繭居曼谷的溫泉旅館
《曼谷紀行2019》所有文章按這裡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