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河見證的傳奇(下篇)——昭披耶河畔的璀璨寶塔


來到泰國曼谷,也許會被她五光十色的資本光暈迷惑,或是陷落黑洞一般的慾望深淵,卻也很難忽視擁抱著她的那條生命之河,昭披耶河(Chao Phraya River)不止帶動了曼谷的經濟發展,也形塑了在地人逐水而居的生活相貌。

大河穿越時空,從久遠的歷史濫觴一直流向現代鋼骨森林的腹地,沿著河畔繁茂盛開的,或許是都市與自然最後相依的證據。



昭披耶河曾被誤譯為湄南河,只因泰文的河流讀作「Mae Nam」,發源自泰北山地,向南一路蜿蜒,穿過曼谷後繼續南下注入暹羅灣,全長1352公里,是泰國最大也是最主要的河流。

我們坐在船艇的戶外甲板上,迎著徐徐涼風滑過寬大的河面,天空的雲層厚厚壓低,遮擋住了午後慣常熾熱的太陽。放眼周圍,河岸兩邊矗立著參差不齊的華廈高樓,蔓生成曼谷舊城區的兩岸風光。



當船從兩座相鄰的大橋底下通過時,就會見到鄭王廟(Wat Arun)標誌性的舍利寶塔傲然挺立在河的左岸,隨著船身逐漸靠近碼頭,我們這才注意到遍佈在寶塔上細細密密的立體雕像與彩色裝飾,蔚為壯觀。

建成於1842年的鄭王廟是泰國歷史上「五大帝」之一的鄭昭命人所建的佛寺,這位曾擊退緬甸入侵者的將軍在征服了泰北的蘭納王朝、瀾滄王國的萬象和瑯勃拉邦(二者為今寮國城市)以及真臘(今柬埔寨)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自封為王,鄭王廟原為其王宮範圍內的兩所佛寺之一。



鄭昭的勢力衰敗後,繼位的拉瑪二世將寺廟主塔從16公尺擴建至79公尺高,又名黎明寺,即「Wat Arun」原意,是昭披耶河畔最古老的建築物,也是泰國境內重要的文化遺產。

底座和塔身皆呈方形的鄭王廟主塔,以層層縮窄的方式向上疊高,展現出佛教地位最高的聖山須彌山(Meru)之意象,寶塔四邊各有四座稱作「陪塔」的佛殿襯托,彰顯中心位置的神聖。建築結構上,我看到吳哥寺廟群的影子,建築佈局上,我想起印度泰姬陵四邊也有陪塔。



不過鄭王廟最教人讚歎的部分,要屬從圍欄、基座、階梯、塔身、雕像到尖塔表面無處不在的陶瓷拼貼,在白如畫布的墻身上彩繪出繽紛絢麗的花紋。

而當我爬上陡斜的階梯就近欣賞那些人手一片片黏貼上去的圖騰時,我才發現很多碎瓷片表面的圖案都來自中國瓷器,有青花瓷般的花葉紋飾、茶碟模樣的小圓盤、花瓶上常見的富貴回紋等,據說這些陶瓷裝飾都是當年跟著中國商船來到泰國的。



來曼谷幾次,我們卻直到這一回才初訪這座刻印在10泰銖硬幣上的鄭王廟,主因是鄭王廟在2015年開始為了進行大規模的整修而關閉了整整三年。



記得之前經過時,遠遠就能看到鄭王廟的寶塔周圍搭起了如火柴般密密麻麻的無數鷹架,今天親眼目睹了這些細細碎碎的彩色陶片後,才終於明白為何耗時那麼久。



相較於右岸遠近馳名的臥佛寺與大皇宮,鄭王廟的佔地範圍確實相當小,但是其精緻程度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人蜂擁朝聖,或是像那日我們接近傍晚離開時所見,人們三五成群坐在岸邊的草坪上,耐心等待夜幕低垂,好一睹鄭王廟打上燈火時的璀璨姿態。

歷史上記載,鄭昭最後被發動政變後上位的拉瑪一世處死,可是這座黎明寺卻更常以鄭王廟為後世人廣傳,不管過去的功過如何,今日的泰國人尊稱鄭昭為吞武里大帝,而鄭王廟則是昭披耶河畔其中一道最亮眼的風景。



prev/ 空盛桑運河前的古董收藏家
next/ 慾望曼谷
《曼谷紀行2019》所有文章按這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