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被關進燈塔的我們


當世界向我們說出一聲堅決的不,在我們面前甩上門,把我們的苦苦哀求與清高自負一同鎖進一座燈塔裡,我們只能啞然無語,不敢相信世界竟然背棄了我們。

他們嗟呼:四個星期!一個月的禁足。有的人想起小時候家教嚴苛的父母,因自己一場不合時宜的戀愛,或是一次闖禍的同儕夜遊,被關進了教條和規範的牢籠,躁動的青春在價值觀的鐵條後面賁張憤怒,卻無計可施,直到長大了才明白那些約束其實也是一種保護,一種較為粗糙的愛的表現。

早晨翻開報章,連日來封底的新聞都是不聽勸的民眾被逮捕和控告的案例,網路上有更多聲音一邊苦口婆心求大家閉居家中,一邊用力譴責冥頑不靈的遊蕩者,何以自己都犧牲了自由的滋味,他們卻依然毫無悔念地上街閒晃、跑步、開趴,加劇疫情的散播?



人類就是犯賤;人類的奴性太強,好言相勸永遠不及雷厲風行的法規來得有效;人類真是自作孽。

人類彼此唾罵,是因為愛之深責之切,還是因為太了解人性的弔詭之處,才會抱著殘忍的滿足感看他者自食惡果,然後悔不當初?

四個星期,有些人度日如年,百無聊賴,有的人忙碌充盈,目不暇給。

一朝自然醒轉,吃一份花費心思準備的早午餐,讀一份報紙,連上互聯網處理一些工作,開始寫稿,一寫就耗掉了三四個小時,讀一本小說,沉浸在虛構的奇幻世界裡,讀累了就稍微闔眼午眠一番,攤開瑜伽軟墊,利用簡單的健身器材進行居家也能完成的間歇燃脂運動,享受烹煮簡易晚飯的過程,左手拿書右手握著調羹慢慢進食,上影音平台觀賞一部電影,撚滅房裡的燈,就著一方電腦屏幕和一包手裡抓著的零嘴,想像自己身處電影院,打開電玩主機,玩一場血腥廝殺的喪屍射擊遊戲,臨睡前讀一本詩集,寫一點日記,再看一下今日結束前的新聞。



我想起在海上鑽油平台工作的人,聽說他們常常一待就必須待上好幾個星期才能返回陸地,帶在身上的除了電腦和手機(往往沒有網絡服務)便是書本和音樂。相較於他們的輕簡,隔離期間的我們坐擁一整個家當卻還是埋怨無聊,確實是一種不知足的奢侈。

有人說,忙者恆忙,向來懂得自得其樂的人即使不出家門,也有餘裕把生活調理得精彩有味,而那些抱怨悶得發慌的大多並非真的無事可做,而是沒能學會自處的能力,習慣了把自己往外推,藉喧囂和五花八門的視聽效果驅趕孤獨,於是孤獨成了這些人眼中的催狂魔,暗黑而懾人。

他們總是只望見孤獨的「孤」,像羅伯特•艾格斯(Robert Eggers)電影《燈塔》裡似有若無的海妖,在孤島上把燈塔看守人逼瘋,卻未曾多加留意孤獨的「獨」,那個在島上恣意蔓開的身體慾念,在遺世獨立的燈塔照耀下顯得如此樸實無華,也如此真誠無欺。


~幾年前在沖繩殘波岬拍攝的燈塔。~
關於孤獨,關於習慣,都是時間的把戲,也是意念的妥協與重構,胡晴舫說:「當寂寞散出自殺的氣息,孤獨卻讓人更懂得生的況味。孤獨意味著冷靜,保持距離的不理睬和不參與,因此孤獨是一種特權,不理會世俗的特權。」

但我們皆非遠離世俗,這個時刻,我們比誰都更靠近世俗,日日追蹤疫病的最新情況,衷心期許世人獲得垂憐與慈悲,苦痛隨風消凪,社會恢復如常生機。當我們被迫滯留家中,成了集體的孤獨症候群患者之一,我們隔著一片陽台唱出了同病相憐的音律,一起為世界、為彼此哀戚。

我們誰都無法獨善其身,我們其實一點也不孤獨。



追伸:本文刊載於6月26日《星洲日報》副刊<星雲>版: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