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解


上日文課,學到剛出生的嬰兒叫「赤ちゃん」,意即小紅,時逢友人剛誕寶寶臨滿月之禧,家裡準備了紅雞蛋和紅龜粿宴客,小紅孩兒配以紅彤彤的雞蛋糕粿,不謀而合。

又日文中有一詞「真面目」,並非要你秀出隱藏在假面底下的真實臉貌,而是讚許你勤勉認真,一臉真實不欺之意;還有一詞「怪我」,並非怪責對方或自己,日文意思竟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遭受皮肉之傷,或許可作此解:自己會受傷,有時真的只能怪我不夠留心,才會磕絆了膝蓋,或割傷了指頭。

造訪友人,在踏入他們家門時必說上一句「お邪魔します」,光看字面可能就會嚇一跳,沒事幹嘛把邪魔歪道帶進人家家中?原來日文「邪魔」意為打攪、干擾,以外來者之姿闖入別人的生活版圖,對注重個人隱私和社交距離的日本人來說可能就像個魔般的異類,拜訪者先行自承,反而變成一種禮貌恭維。

擅長的事物叫「上手」,這點中文說得通,不擅之事叫「下手」或「苦手」,被迫與不喜的人事交手,當然會苦了眼前的這雙手。苦手中更多了懼怕或厭惡之感,好比若說「我對這個人苦手」,除了難以與之和洽相處,還有憎膩對方的言下之意。十分注重表面禮節的大和民族,果然很懂得拐彎抹角的表達方式。


日本人的禮節精髓最主要體現於語言上,禮貌句型在日文中稱「丁寧體」,看著多雅緻的詞,卸掉了中文「叮嚀」的囑咐之口,彷彿少了叨叨絮絮的勸誘,留給聽者去自行融匯的餘裕。

丁寧體之上,擁有更大程度禮貌的就是日文學習中的大魔王敬語。我常覺得神奇的是,兩個人在彼此照面之際,先開口的一方得在那電光石火的瞬間確定兩人的從屬關係,並搭配出相應的文型和語氣,那種面面俱到的考究拿捏究竟必須是生活在日本社會裡才能練就,敬意的濃度實際分佈在說出的每一句話裡,少了顯得冒失無禮,多了又似乎生分見外了。

對日文背後的語意有了更多的認識以後,我反而更不敢輕易隨口對日本人說上一句「阿里嘎多」,連問個路也必須先在一旁斟酌演練半天,這個句型是否有欠妥當,那樣的文法又否顯得不自然云云,最後索性收起日本語,轉而用英語詢問,挑明了自己異來者的身份,像是一種免責聲明,迴避可能被貼上身的「迷惑」*標籤。

漢字漂洋到了東瀛列島,就和所有物種一樣,隨著時光和地域轉變慢慢養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性情,從一個華人的角度解析日文也許就像欣賞一幅浮世繪或一座神社鳥居,著實相當新鮮好玩,可能更是在艱澀的「勉強」*過程中,能不勉強地會心一笑之自我趣解。


*註:「迷惑」日文意為造成困擾;「勉強」日文意為學習。

追伸:本文刊載於2月23日《星洲日報》副刊<星雲>版: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