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打在我們臉頰上——讀喬治·桑德斯《勸誘之邦》


初讀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是拜一次藝文講座上,《星洲》編輯梁靖芬分享的《林肯在中陰》(Lincoln in the Bardo)。那時聽聞這本奇幻小說的心得見聞後,並未立即奔書屋購買,反而是直到很後來,一回隨興走逛書局,看到打折書架上擺著那本《林》,才想起諸事種種,便二話不說買下。

返家捧讀,確實精彩絕倫,又詭誕荒美,後實在太愛其中的概念主旨與敘事風格,還嘗試寫了一篇閱讀筆記投稿報章。往後便也與作家結緣似的,不時都會關注桑德斯出版的中譯作。

《林》為長篇小說,之後接觸的《十二月十日》(Tenth of December)是桑德斯的短篇小說集,讀來同樣魔幻譏諷,我常覺得桑德斯的題材有種英國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的調調;後來書中的一篇<逃離蜘蛛頭>(Escape from Spiderhead)確也被Netflix買下拍攝版權,更找來了大咖「雷神」克里斯•漢沃斯(Chris Hemsworth)領銜主演。


《勸誘之邦》(In Persuasion Nation)為桑德斯2006年著作,相隔超過十五年後,去年底推出中譯本。快遞送書來的那晚,我按捺不住讀了頭兩篇(<娃娃說>、<我的妖嬌孫>),再度耽醉在小說家嫻熟而魔魅的筆觸裡。

用虛構的「新國家」為背景,發展出一篇篇建構在超科技時代的種種市井故事。有會說話的娃娃乳膠面罩裝置,套在學齡前的寶寶臉上,讓它代替寶寶牙牙學語;有全城強制參與的廣告投放系統,無論你走到哪裡,全息影像廣告都會推送到你眼前;還有借修改憲法暗諷同婚或狂犬病危害人民的案例,用大多數聲音淹沒小眾群體的政治不正確,這年頭讀來更覺熟悉。

桑德斯擅用他一貫的詼諧筆調,描述一個「理想國度」下各種陰森荒謬的情境。在看似先進的未來社會裡,人類追求的至高境界原來竟如此毛骨悚然,彷彿那些與你擦肩而過的笑靨或是百貨櫃檯後面客服人員的謙恭嘴臉,都掛有乳膠面具堆疊起來的不自然弧線,皮笑肉不笑。


像台灣作家高翊峰所言:「懂得諷刺與幽默的說故事人,經常容易落淚。那些筆鋒譏諷的描繪,來自真正的悲憫……」讀桑德斯的故事,表面上在看天馬行空,笑罵嘲諷,像看一齣視覺濃度高的歐美影集,但是待我們闔上書扉,稍微花點時間沉吟片刻,才發現那嘲諷的後座力之強勁,正狠狠打在我們臉頰上。

原來所謂虛構都建基於現實,而當中的人性醜怪與窩囊,也是為我們娓娓道來的畫外音。

原來以為看得爽快的諷刺畫,到頭來都成了我們哀憐彼此的自畫像。


Comments

Bold & Delicious